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1241篇
科学研究   106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4篇
综合类   87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8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德日刑法学中的财产罪保护法益问题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产罪侵害何种法益是以德日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刑法理论上早有争议的问题。在德国有法律的财产说、经济的财产说和法律的经济的财产说之争,在日本则有本权说、占有说及各种修正说之论。争论的实质在于:是扩大、缩小、还是适当限制财产罪的处罚范围。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犯罪本质的学说而论,财产罪的本质是侵犯财产所有权,似乎本权说更为可取;刑法的廉谦抑性原则也要求对财产罪的处罚范围加以限制,采取本权说更符合刑法的精神。但对传统的本权说应该作适当的修正。  相似文献   
92.
计算机正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计算机犯罪属于高科技犯罪,其专业性和技术性都较强。网络安全、反病毒、黑客已成为当代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3.
94.
刑法修正案(九)》亮点是既创新了刑事立法理念,突出了刑法对公民价值行为取向的规范引导,也强化了刑法对重要社会关系的重点保护。同时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法律政策,进一步减少了适用死刑的范围,加大了对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犯罪惩罚力度。《刑法修正案(九)》的修正,是在不断适应改革开放新情况新问题的现实需要,但过频的修正率,使得《刑法典》的稳定性、权威性不可避免造成一定的削弱,刑法体系的协调性也不可避免受到巨大挑战,因此《刑法修正案(九)》在对制度进行了大胆创新以及丰富现有的刑事法治理念的同时,对刑事法治也带来了些许可能的隐忧。  相似文献   
95.
“必须”“应当”“可以”等规范模态词是刑法规范的常用表达式,直接制约刑法规范的科学表述、正确理解和准确适用.然而,刑法规范模态词的使用却存在诸多失范现象,其主要表现是,违背规范模态词的逻辑规则,混淆规范模态词的规范属性,使用不同规范模态词表述同一模态意义,使用同一规范模态词表述多重意义.正确使用规范模态词,应当运用刑法理论,遵守逻辑规则,符合立法技术原理.  相似文献   
96.
故意杀人罪与交通肇事罪在一般情况下不难区分,但在复合罪过的情况下,问题显得颇为复杂。交通肇事后逃逸,不及时抢救被害人,从而导致被害人死亡,根据1997年刑法133条,要从重处罚;如果积极逃逸,可能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研究这一问题,是司法实践中区分此罪与彼罪、正确定罪量刑的客观要求,也是减少错判误判的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97.
汪金英 《今日科苑》2007,(10):79-79
我国1997年新刑法专节规定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这是环境刑事立法方面的重大发展与进步,但刑法生态化要求将生态原理引入刑事立法领域,这使环境刑事立法更加符合生态规律要求,在这一点上,我国目前的环境刑法理论仍无法满足生态化刑法的要求,从而陷入“绿化”困境。  相似文献   
98.
针对农民工的恶意欠薪行为愈来愈普遍,而民法和劳动行政法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效果不明显。恶意欠薪行为符合我国刑法有关犯罪的构成,刑法介入恶意欠薪案件能有效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9.
清朝特别是晚清期间有一种奇特的现象:一些人被差役拘传后即下落不明,监狱中查无此人,有时甚至连主管官也不清楚这些人的去向。这些人究竟被羁于何处?原来.他们多被押入“班馆”——拘留所了。  相似文献   
100.
宽容是协调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和法律准则。现代刑法必备宽容之维源于法治社会中必须充分保障和尊重被告人人权和人性的要求,毕竟被告人实施犯罪除了自身主因之外,还有社会因素的影响和被害人因素的作用。刑法的宽容理念已经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精神指导下,以刑事和解的方式践行,这种新型方式通过犯罪人和被害人之间真诚协商达成谅解以恢复和睦关系,而且这种宽容理念在《刑法修正案(八)》许多条文中又得到进一步确认,愈发凸显我国刑法深厚的宽容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