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篇
  免费   1篇
教育   235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南京国民政府财经政策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各项财经政策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抗战时期,一度获得发展的民族资本主义因南京国民政府各项经济政策的实施在1942年以后走向破产,解放战争时期,由于《中美商约》的鉴定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最终陷于困境。  相似文献   
5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西藏地方不承认其与中央政府的政治隶属关系,其"离心"势力为追求国际地位而积极活动,西方势力也加紧对西藏地方的渗透,恢复和强化中央政府的治藏主权,遂成为南京国民政府治藏的核心内容。但国民政府自身因持续不断的战争和内部日益严重的腐败,始终无力切实解决西藏问题,遂以羁縻笼络之策对藏开展政治运用,其表现之一即是优崇藏传佛教。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对西藏地方开展的传昭布施,即是国民政府希冀通过优崇藏传佛教增进西藏地方对中央权威政治认同及国家认同的具体表现之一。驻藏办事处在种种困难之下坚持开展传昭布施,对于宣示中央政府的治藏主权和增进西藏地方的国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3.
贾世建 《天中学刊》2003,18(1):84-87
“训政”初期,由于自治法规的不切合实际、自治经费的匮乏以及党政纠纷等原因,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县自治遭遇困境。为此,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对县政进行改革,推行县政实验;江宁和邹平的县政实验是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模式。县政实验体现了政府进行制度创新的努力,并为国民政府和乡村建设派进行农村重建运动寻得契合点,对当时的地方自治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4.
骆威 《江苏高教》2012,(1):150-151
文章论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高等教育制度及相关立法问题,包括高等教育宗旨、行政制度,以及高校的行政管理体制、运营经费及教员资格,对该时期高等教育制度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相似文献   
55.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由于灾害频发,政府和民间通过各种方式募集大量资金,这些资金数目庞大,如1931年大水灾时,南京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自开办以至结束所经用款项及赈品等总数几及七千万元"[1]3。可惜的是这些资金没有完全用在灾民身上,存在巨额流失,究其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56.
王宁宁 《兰台世界》2012,(16):34-35
近代以来,被誉为"革命之母"的海外华侨为祖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国内政府对华侨的态度逐渐由消极管理转为积极辅导。华侨教育作为侨务的重要部分,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抗战时期,海外华侨人数最集中的南洋地区几乎全部沦  相似文献   
57.
就江苏而言,自1911年武昌起义后江苏光复至1927年龙潭之战,际会风云,百患丛生,战争不停,政潮汹涌,江苏省级政府历经了管理体制、政府机构及其长官名称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管理体制从"军(政)民(政)合管"到  相似文献   
58.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江苏省农民负担非常沉重,甚至比混乱的北洋军阀时期都要重,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却非常少,这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导致了乡村社会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59.
南京国民政府构建了初具规模的警察福利保障体系,试图通过规范化的制度保障警察权益,但受诸多因素影响,该制度未能有效运作。各地警政机构则通过各种渠道谋求体制外的补充措施,虽一度发挥了作用,但弊端也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60.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灾多难广,受灾地无力赈济。为天灾所逼,在求生本能的驱使下,灾民出外就食极为普遍。灾民出外就食大致分政府有组织有计划的移民和为生存无序盲目流动两种途径。无论哪种途径,流向地选择皆为地广人稀或城市等谋生较易的地域。灾民逃难基本遵循着小难避乡,大难避城;小灾避县,大灾逃省的行为模式。国民政府为维持社会秩序考虑,对于灾民流动就食皆制定有相关的政策。灾民流动就食初衷意愿实现程度受制于整体国力、财力、组织力度、流入地容纳接受能力及态度、交通工具、道路状况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