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教育   791篇
科学研究   42篇
各国文化   16篇
体育   91篇
综合类   31篇
文化理论   12篇
信息传播   17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本文介绍了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对考据学派的吴、皖分际,评述了他们褒皖抑吴的学术取向,并实事求是地分析了章、刘、梁褒戴抑惠的原因。提出在清代考据学中,惠、戴并立,且惠启发了戴,戴又后来居上。  相似文献   
32.
《全唐诗》把《胡无人行》归于唐代诗人吴筠的名下。本文对作品的流传情况、风貌特征、诗人主体的心性人格等几个方面作了简略的考辫,认为这首诗的作者应该是南朝齐梁之际的吴均,而并非唐人吴筠。  相似文献   
33.
论述了南宋风雅词派的渊源、成因、题材取向以及审美规范,通过分析姜夔、吴文英代表词作,指出风雅词派的主要特点是词语雅化、精于格律、炼字炼句,用典隶事,既源于婉约词派,又异于婉约词派。  相似文献   
34.
精神导师无声润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田 《教师博览》2003,(4):40-41
曾有人形容:“吴教授极具人格魅力。”的确,吴启迪的魅力并不是外在的,只有同她相处日久,才能逐渐感受到她自然而然所散发出的魅力,这种魅力体现在她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体现在她对学生生活细节的关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人格魅力,使得吴启迪成为第一位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大学校长。  相似文献   
35.
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吴宓受西方新人文主义的影响,针对新文化运动和孔教活动,站在与新文化运动反孔批儒相对立的立场,通过学理辩析,凸现孔子在中国文化的中心地位,阐明孔教是一种具有宗教性的人文道德学说,并站在中西古今文化比较的高度,提出了以孔教为基础,融合世界上其他宗教和哲学的中国文化重建构想,这对于我们今天正确理解孔子儒学以及儒教的本质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36.
吴心田 《华章》2011,(11):25-25
【选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相似文献   
37.
陈群雁  黄树生 《文教资料》2011,(27):168-169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背景下.积极发掘地方人文教育资源,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创造性地开展乡土人文教育,是学校课程整体架构的现实需要.更是教育终极价值的体现。无锡市以《以吴文化为内核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为引领,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平台.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取得了卓著的成就,激活了“儿童的世界”.使乡土教育不再成为是弱势的“历史的世界”,有效地培养青少年的家乡意识、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提升了学校内涵和教育品质.  相似文献   
38.
德育简讯     
“六一”儿童节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790名少先队员、少先队辅导员和少年儿童工作者,肩负着全国1.3亿少先队员的重托.满怀着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憧憬,欢聚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开幕前,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亲切会见了全体与会代表,向大会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各族少年儿童致以节日问候。  相似文献   
39.
太康元年 ,西晋不出三月而一举灭吴。其实当初西晋伐吴之时 ,并非是一帆风顺。伐吴的策略 ,是羊祜最先提出的 ,在他殁后 ,由张华、杜预、王氵睿等人继成其事。而贾充、荀勖和冯等人则从开始就极力反对 ,幸亏张华、杜预等人的积极努力和武帝的坚决支持 ,伐吴才得以最后成功。只是在伐吴问题上意见一致的张、杜、王三人并不能称之为一个党派 ,他们不是一贯结合在一起的贾充一党的对手。所以 ,在伐吴之后 ,他们不但并未因伐吴之功受到重用 ,反而遭到了疑忌、排挤甚至诋毁。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