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5篇
教育   840篇
科学研究   247篇
各国文化   45篇
体育   159篇
综合类   30篇
文化理论   16篇
信息传播   13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中国园林中的假山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2.
再轮过来,到他的生日了。我送他劳力士手表。他喜欢各种手表。当年冒冒失失地送我的第一份礼物,就是一块带日历的女式手表。他好像根本没有感觉到我的别有用心:生日的早上,因为这份价格不菲的礼物而显得颇为高兴。  相似文献   
133.
常起 《收藏》2006,(2):138-138
藏友求鉴一尊石菩萨像,菩萨头留高发髻,宝缯从头侧下垂至肩,脸面丰满,弯眉,眼长向上挑,真鼻,小嘴,颈刻三道蚕纹。肩搭帔帛,颈带项圈及璎珞,下着长裙。单跏趺坐,跣足,坐于高莲花座上,左手置左腿上,右手半举,拇指与食指相合,其余伸展,掌朝外,给人一种不自然感。  相似文献   
134.
杨洪波 《收藏》2006,(4):114-115
近日,一位近花甲的藏友邀我到家里鉴赏藏品,交谈中,知道他家的收藏从祖辈就开始了,到他已是第三代。他取出两块寿山石,说这两件东西从来秘不示人,2000年,拿到权威部门鉴定。  相似文献   
135.
本文对现存的善本四库存目书<石云居集>(包括文集15卷、诗7卷、词1卷)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分析其版本、流传情况及遭抽毁之原因,纠正了以往有关该书版本著录的错误,指出其内容相当丰富与重要,具有较高的文献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36.
137.
乔梖 《收藏》2012,(6):128-133
毫无疑问,在当下火热的艺术品市场里,印石是收藏爱好者十分倾心的一项,收藏前景相当看好。而作为投资方式,四大名石中的鸡血石、田黄石、巴林彩冻石等质地上乘的印石因存世稀少,产量有限,一直受到市场追捧,而如果再加上名家雕刻制成印章,就更加不可多得。下面让我们看看当下印石市场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38.
路远 《收藏》2012,(17):98-102
通常所说的汉碑,基本上是指东汉碑刻,因为到了东汉中晚期,作为文字信息载体的碑刻才在中国真正发展起来。陕西地区的汉碑最值得称道的是汉中褒斜道石门石刻,它们是东汉摩崖书法的代表作品(20世纪70年代因修水库已迁至汉中市博物馆)。西安碑林也藏有汉碑五种,虽然多已残断泐蚀,可它们毕竟是那个"碑碣云起"、汉隶书法走向成熟时代留给我们的不可多得的见证物。东汉《熹平石经》残石,笔者曾有专文考述,本文拟将其余4种汉碑逐一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39.
王长启 《收藏》2012,(13):136-139
造型生动的门墩石雕刻门墩石置于门框下起支撑加固作用,种类较多,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上部属装饰,有动物、人物、圆鼓、方体等;下部为长方体墩石,在中间部位上面有横槽与海窝,侧面有竖槽,用来装置门与门槛。门墩石除了实用以外,还起到装饰大门的作用,彰显了家庭地位。古人认为其还可辟邪。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藏有一批门墩石,现选6件(套)元明时期有纪年款的门墩石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0.
王高兴 《收藏》2012,(3):150-151
2011年12月27~28日,神木县石峁玉器鉴赏座谈会在该县天峰国际酒店举行。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陕西省文物局、陕西文物考古研究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辽宁、山西、安徽等地文博单位的考古和玉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30余人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