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21.
努尔哈赤之于满族、清王朝、满清历史,其重要性是.人所共知的。探索努尔哈赤的成功经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对理解明末、满清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2.
以往的金代文学研究由于资源的局限,以汉语书面文学为主。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满族说部”的崛起,将金代女真族的长篇叙事文学通过口传心授活态传承数百年,为金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别开生面的新的生长点。女真族口传长篇叙事文学的发现,不仅给金代文学带来了生动的原生态作品和新的文学资源,而且给中国文学史的传播方式补充了同书面文学并行不悖的口承文学范式。这一传播范式的确立,将在汉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相激相融、书面文学与口头文学互动互补中促进学科建设,推动中国文学史的总体架构由场域狭小、内涵单一的传统模式向视野开阔、多维多元的创新体系转型与嬗变.  相似文献   
23.
萨满教是一种古老的多种崇拜的原始宗教。在女真族处于原始社会时期,萨满教与女真原始文化彼此不分,混沌为一;在女真族原始文化发展的初期,萨满教则成为其直接的动因。萨满教孕育了女真文化,谱写了女真族的历史篇章。就文化发展史而言,萨满教是女真文化的必经阶段,是女真文化的摇篮。  相似文献   
24.
徐梓 《中国教师》2008,(13):33-34
<正>辽(916—1125年)、金(1115—1234年)分别是契丹和女真族所建立的政权,300年间,两朝统治者或远绍唐,或近法宋,并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创制实行了颇具特色的科举制度。938年,为感谢契丹人帮助自己登上"儿皇帝"的宝座,后晋皇帝石敬瑭按照早先的约定,  相似文献   
25.
有元一代,杂剧创作逾500种。现有完本的也有110余种。元明清以致近当代,元杂剧研究业已成果斐然,然系统地关注少数民族元素的学术探讨仍有诸多空间。本文作者将从元杂剧女真族作家创作队伍、反应女真族生活风貌的元杂剧、女真族特色的元杂剧曲牌音乐、女真族语词在元杂剧中的运用这四个方面对元杂剧中的女真族特色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从少数民族的新角度,拓展元杂剧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26.
建立辽政权的契丹、建立金政权的女真族以及建立元朝的蒙古族,都是善于骑射的民族.他们"居住无常"、"以车马为家"、"渔猎以食"的生活习惯,不仅造就了他们彪悍健壮的体魄,而且也培育了他们勇猛善战的性格,善于骑射则是其最基本的技能.骑马射箭既是他们谋生的手段,也是他们练兵与娱乐的活动内容.  相似文献   
27.
女真族在与汉族杂居、通婚、交往的过程中,其文化中的一些因素都被汉族所吸收,但这种吸收是以物质文化和习俗文化为主,并以民间交流为介质,吸收的程度也呈现由北及南的不均衡分布。  相似文献   
28.
婚娴家族史的研究是社会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呈现出了研究的热潮,但是对于金代皇族的婚媾问题却少有论及,特别是金代皇族婚姻的特点至今尚无人问津.本文试图阐述金代皇族婚姻几个方面的特点,以抛砖引玉,就教方家.  相似文献   
29.
里蓉 《中国档案》2007,(7):67-69
在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明代辽东残档中,有大量明朝政府与女真族在辽东马市进行互市贸易的记录。何谓辽东马市?辽东马市又为努尔哈赤崛起提供了怎样的机缘?让我们揭开明代辽东残档的神秘面纱,一起去明代“逛逛”辽东马市。  相似文献   
30.
金代文学反映了一个复合型文明体系,作为精英文化的汉语书面文学和作为民间文化的女真语口承文学分流并进,构成金代文学无比丰富的多样性形态,诗、词、文都对北宋有所继承和发展。院本杂剧、诸宫调和俗谣俚曲尤以崭新面貌和杰出成就出现在文学史上,对于北曲的形成和走向产生了影响。伴随着民族融合的进程,女真族无比生动的口头文学以真率自然的话语方式在金代文坛上盛极一时。特别是女真族口承史诗性长篇叙事文学——传统说部的崛起,给金代文学带来了新的因子和新的元素,极大地发展和提升了金代文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内涵,促进了中国文学史的架构由内涵单一的传统格局向多维多元的完备体系转型与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