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3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3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老舍的短篇小说创作延续了传统小说的市井特色。在其短篇小说里,老舍塑造了职业特色各异的市井小民形象,并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与观照;在日常化的书写策略下采取底层视角,对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进行审视,并使用说书人的叙事笔法对这些市井小民的世俗情趣进行展示和书写,体现着老舍短篇小说独特的美学价值。对老舍短篇小说强烈的故事性和传奇色彩的探究,也为研究老舍短篇小说的市井特色寻找到了历史源头。  相似文献   
12.
正北京的胡同七扭八拐,相互连结,又古又摩登,就像一张需要解码的藏宝图,杂乱而丰满。你需要花点儿功夫好好儿挑,掘出埋藏其中的宝藏。不知何时,胡同里冒出了那么多艺术空间,不似美术馆或专业画廊一样高大上,就在寻常的街头巷尾,与油盐酱醋的日常市井生活紧密相容,和馒头大饼铺为邻,特接地气,特有意思。于是我发起了一个"胡同里的艺术空间"项目,在网络空间里记录自己去过的那些藏在各个胡同里风格迥异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13.
论方方、池莉小说创作中不同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活跃着的两位女性作家,方方和池莉,由于同一文化地域,同一创作源泉,同一时期发表作品产同时享有较大声誉的新写实派代表作家;一直以来被很多人混为一谈,但她们又因为人生经历不同,艺术风格文化熏陶各异,在小说创作中的价值取向有着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14.
秦志华 《寻根》2000,(3):107-108
1800年的广州,虽已有了那么点从同街十三行飘出来的“洋味”。而人们的生活,却仍然是一秉旧俗。这民俗民风,于寻常百姓而言,颇有些“日用而不知”的味道,但在精明的商贾眼里,却是赚钱的好门道。  相似文献   
15.
白芳 《中国博物馆》2010,(1):108-109
<正>17~19世纪,中国外销壁纸生产盛极一时,先后风靡于欧洲和美国等地。伴随着新航路的不断开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贸易交往日益频繁。尤其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颁布了"一口通商"的政策,广州被指定为中国唯一合法的海上对外贸易特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政策,使广州成为了这  相似文献   
16.
母亲如玉     
母亲的衣橱对幼时的我是一个巨大的秘密。在南方潮热的夏天,独自在家的我总是怀着兴奋与期待缓缓拉开紧闭的橱门,日光丝丝散落在昔日旧衣之上,我一件件展开摸索,游龙金丝缠绕,丝绸冰凉泌骨;湖蓝散花裙、银丝紫色夹袄,浅紫的底子上缀以淡雅梅影,横斜舒展……最最隐秘的是衣橱下侧难以觉察的檀香木盒。我只看过一眼,温婉细腻的白玉镯、金制镶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德性文化上承孔孟之道,其后并辅之以佛家佛性理论,发展至宋代便成为了二程、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僧侣主义文化观。《金瓶梅词话》反映中国传统德性文化与民间市侩的反德性传统文化的冲突。《金瓶梅词话》中的反德性文化思想,通过系列人物形象凸显,并烙上深深的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18.
《文汇报》发表王磊的文章提到:从“打酱油”、“宅男宅女”到“圙”、“槑”,一份“2008年网络流行热词”这几天悄然流传。排名靠前的“热词”折射出市井文化的智慧和生活新变化,却也面临“危害”正统语言纯净度的争议。而相关学者却宽容地看待网络语言的另类,认为网络用语的“对垒”成为网民“自我成熟”的注脚。  相似文献   
19.
冯骥才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和画家,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给人印象最深的当属描写我国“文革”时期的一对生死与共、患难相随的夫妇的《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以及以天津、北京一带市井民俗文化为题材的《三寸金莲》和《神鞭》等作品。然而1997年,他的笔锋一转,  相似文献   
20.
“民生新闻”作为新闻学的一个新名词始于2002年,而事实上的民生新闻早在130年前就已经出现,即《申报》的市井新闻。《申报》作为中国最早也是影响最广的市民报纸,一直以关注百姓生活为己任,其市井新闻也是今日民生新闻之鼻祖。对《申报》市井新闻的梳理以及对《申报》市井新闻与当时上海社会的关系的分析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当下民生新闻的思考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