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3篇
  免费   1篇
教育   377篇
科学研究   11篇
各国文化   31篇
体育   19篇
综合类   16篇
文化理论   16篇
信息传播   13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丁玲是20世纪中国文坛最有才气的女作家之一,她早期追求个性人生,最终成为了一位革命作家。丁玲的内心世界非常丰富,她这一辈子有四段难忘的情感经历。  相似文献   
102.
李洁非从“人”出发,爬梳了文坛上一系列典型人物的人生轨迹,通过一个个貌似没有任何逻辑关联的人物,串联起那段特定时期全景式的当代文学号观。同时.他在客观记录人物、事件的前提下,又将个体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表达出对文学和当代历史的独到理解。《典型文坛》显然打破了文学研究的体制化规范,以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来搭建自己的研究框架,完成了一次穿越历史时空的文学回访。  相似文献   
103.
200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起一个“百年西部”的作品评选活动,几十位最有名的评论家秘密投票,各自写出自己认为最好的100部作品。第一名是鲁迅,他一个人进去四部:《彷徨》、妇内喊》、《阿Q正传》,和他去世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帮他编的《鲁迅杂文选》。第二名老舍,进去3部:《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另有七个人进去两部:巴金、冰心、郭沫若……汪曾祺。剩下一人一部,包括茅公(茅盾)。  相似文献   
104.
“渔父”形象,从中国文学的早期出发,以隐选遁世、明哲保身的姿态,行走在历史文苑里。王逸《楚辞章句》:“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间,忧愁叹吟,仪容变易。而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庄子·渔父》:“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刺船而去,延缘苇间。”也许就从那时起,  相似文献   
105.
据《新快报》消息,世界文坛殿堂级作品《百年孤独》问世40多年来,影响了中国几代人,但不为人知的是,至今我们在书店买到的《百年孤独》中文版本没有一本是正版的。原因是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一直对中国的盗版现象  相似文献   
106.
《中国作家》自年初改版以来,明显加大小说的篇幅和分量,不但每期推出一个长篇,还有几个扎实的中短篇,并有“新农村专栏”这样具有体制探索性的栏目。考虑到其为单月刊,“分量”应该是当下文学期刊中给得最足的,而转载率也相当可观——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因为中国文坛现在整体稿荒,每一家“老店”都有自己的“熟客”,任何一家新挤进来的刊物想拿好作品都如虎口夺食。不过,毕竟是国字头的刊物,再加上编者的励精图治,  相似文献   
107.
东日 《同学少年》2009,(11):53-53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从意大利兴起,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前期,意大利出现了"文坛三杰"——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相似文献   
108.
唐政 《中学生读写》2009,(10):150-150
李海洲是一部书。一个传说。是一片开阔的草地。他的文字是中国汉字中新鲜的符号,他写诗能写出《晚唐》的气象.民间的《母本》;他写小说,总是站在没有电梯的八楼的高度。“一脸坏笑”地目视着当世人群;他写随笔,明星甚至都是他手中的玩具。  相似文献   
109.
元好问是金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文学创作,对社会现实多有反映.金亡之后,他力以斯文为己任,起衰救坏,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致书耶律楚材,保护众多文人学士;二是著述存史,传承文脉.元好问为元初文坛的建树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0.
於梨华女士被誉为留学生文学的始祖,她的早期代表作《又见棕榈,又见棕榈》表达了许许多多海外飘泊学子的心声,主人公牟天磊更被认为是“无根的一代”的典型。近期於梨华又为我们带来了不同领域的多个作品,特别是《在离去与道别之间》,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充满着血和泪的“士林百态图”。让我们再次目睹了这位文坛“常青树”的风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