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60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23篇
教育   5750篇
科学研究   420篇
各国文化   34篇
体育   192篇
综合类   401篇
文化理论   75篇
信息传播   1063篇
  2024年   112篇
  2023年   425篇
  2022年   254篇
  2021年   366篇
  2020年   328篇
  2019年   335篇
  2018年   174篇
  2017年   285篇
  2016年   298篇
  2015年   447篇
  2014年   785篇
  2013年   604篇
  2012年   644篇
  2011年   605篇
  2010年   443篇
  2009年   419篇
  2008年   411篇
  2007年   300篇
  2006年   193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张勇 《文教资料》2013,(21):133-135
高校新生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新生教育,为学生的大学生活开个好头,提供支持是高校管理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作者从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出发,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谈谈对新生教育的看法.  相似文献   
72.
族群身份重构是在社会文化变迁、历史记忆重构、族群认同等多种历史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明清以来,多元一体的国家格局的深化,促进了内地移民与丽江纳西族之间的文化互动与融合,推动了族群身份的重构与地方文化多样性发展,对纳西族的文化变迁及发展产生了积极意义。族群认同、身份建构与国家认同之间不是彼此消长、二元对立关系,而是彼此互构、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73.
在专业认同和适应性视域下,从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自我适应和人际关系适应七个维度,对"一贯制"和"分段式"相结合的中高职贯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进行总结、调研、分析和讨论,以期为中高职贯通综合素质教育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操作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74.
任元举 《文教资料》2013,(23):120-121
姓氏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源远流长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最后安排了这样一项活动,以“说名道姓”为话题展开学习、调查研究,旨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队员自我认同和尊重他人.  相似文献   
75.
罗菲 《语文知识》2012,(1):124-125
广告宣传营造出多样的广告幻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分化了消费者的层级,并塑造着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和个体身份特征。文中主要从成功者的身份认同、时尚一族的身份认同、亲情一族的身份认同三个方面来探讨广告幻象对消费者身份的修辞化塑造,并观照消费者对广告幻象的身份认同。此研究将有助于人们认清现实,走出广告修辞幻象的误区,更客观地认识商品,从而更好地为自身定位,有助于培养清醒理性的消费群体。  相似文献   
76.
毛泽东与邓小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领导人,两人的长期合作基础奠定于中央苏区时期。本文主要论述在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与邓小平以务实的精神,在中国革命的认识和实践上对中国革命的诸多问题达到了认同,也建立了真诚的同志关系。这种关系的确立,对以后中国革命道路的形成影响巨大,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发展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77.
西江苗寨的文化认同,源于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贵州西江苗寨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认同角度入手,通过分析西江苗寨旅游发展中文化认同的变迁及其驱动因素,提出促进其文化产业平衡发展、重构文化生境、构建文化终极关怀、民族文化治理和促进奖励激励等有效的旅游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8.
有什么样的媒介,就有什么样的新闻言论生态.前互联网时代的媒体是神圣的,言论便是“报纸上的宝塔尖”;互联网时代,网络是工具、载体,新闻言论无处不在,人们相信围观可以改变世界;“互联网+”时代,媒介即生活,新闻言论的分享价值决定着一切,人们在分享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由此建构着这个时代独有的言论生态.  相似文献   
79.
《羽蛇》是典型的女性主义的文本,在作品中活跃着丰富的女性群体形象。由于时代的因素和个体差异,导致了他们在男权社会的既定秩序下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本文把作品中的女性分成三类来考察:男权社会的自觉认同者;痛苦挣扎在夹缝中的一类人;“新新人类”。揭示徐小斌在现阶段对于女性本体的思考。  相似文献   
80.
数字化时代到来,新媒体如何改变了现代社会传播格局?移动互联技术对传统媒体造成了怎样的冲击和影响,而传统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将如何应对,发挥引导作用?在移动互联的自媒体获得更多首发权和话题设置权的背景下,传统媒体又如何争夺意见建构权,引领社会公众在分化的社会利益中求得底线共识和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