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篇
  免费   1篇
教育   358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11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41.
《襄樊学院学报》2013,(9):F0003-F0003
2013年9月18日下午,我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学术权威杨匡汉先生做客隆中讲坛,以《汉语文学的另一道风景——世界华文文学》为题,给湖北文理学院的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  相似文献   
42.
"讲学合一,少教多学"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师生借助"讲学稿"为平台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合二为一,学生先学,老师后教,以学促教,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互促进的螺旋上升过程中实现轻负高效学习,使课堂成为基于学生的学习、展示学生的学习、交流学生的学习、深化学生的学习的真正的学堂。  相似文献   
43.
书彤 《出版科学》2008,16(2):66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积极开展海峡两岸出版高等教育交流活动,与台湾开办了出版高等教育的多所高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2007年10月与12月,应台湾有关高校之邀,黄先蓉教授与罗紫初教授分别赴台进行了各为期一月的访问讲学活动。  相似文献   
44.
2008年3月14日,应我院化学系的邀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李中军教授在我院文化路校区作了一场题为“二氧化锆固体电解质的制备及电性能研究”的学术报告会,化学系领导和全体师生聆听了报告.  相似文献   
45.
2007年第12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刊登了沈为慧老师的《学生教我解读(孔子讲学图〉》一文,同时还发表了陈亚东老师的《从学生教我解读(孔子讲学图〉看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及开发》一文。前者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读《孔子讲学图》的精彩课例,后者是对课例的点评以及由这一课例所引发的思考。笔者认为,沈老师对课程资源的敏锐把握,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切实关注,对学习主体的充分尊重,令人折服。  相似文献   
46.
从书院的三大事业、四大规制出发,探讨了书院研究学问、教学传道、藏书、刻书、祭祀学派祖师、经营田产等六大事业,认为“六大事业”是书院成为一个功能完全而且可以独立运作的文化教育组织的标志,是制度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47.
李贽是明代后期名震朝野的异端思想家、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主要著作都是老年时期寓居并讲学鄂东期间完成的;他的思想特别是独特的教育思想,也是在这一时期充分展示出来的。本文对李贽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48.
书院对清代学术影响极大,对文学的发展亦有推助之功。桐城文派能绵延二百余年,有诸多原因,其中较为重要的一条是靠书院讲学来传衍。包括姚鼐在内的众多名家都曾主持书院讲席,且历时较长,培养出众多弟子,几乎代有传人。依此传衍途径,桐城文派在广西形成包括吕璜、朱琦、彭昱尧、龙启瑞、王拯在内的“岭西五家”;在河北,经过张裕钊、吴汝纶、王树柟等人的努力也形成风气。桐城文派因此以东南一隅为中心扩展开来,在地域上获得一种平衡,形成既有时间长度又有空间广度的全国性文派。文学流派的传衍方式有多种多样,然而像桐城文派这样以书院为媒介颇有规模地传衍,则前所未有,从中亦可稍见教育与文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9.
中国书院教育产生在唐代,兴盛于宋元明清,在我国教育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代教育的发展和学术的繁荣起过重要作用。今天我们研究书院教育,可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教育的优良传统,吸取有益的教学与管理经验,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50.
由朱希祖、钱玄同、周树人记录的《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是了解章太炎早年国学讲学的重要资料。从新近刊布的钱玄同和朱希祖日记及《笔记》相关史料来看,章太炎的两次《说文》课程,分别以大成中学、民报社为主要授课地点,在时间和地点上始终错开,第二次课程约结束于1909年3月。就笔记而言,朱希祖的笔记是三次不同授课的课堂记录,钱玄同的两套笔记则均据第一次讲课,并作了整理、校勘。"钱一"的整理来源,是朱宗莱汇录后的五人笔记,"钱二"则直接据朱希祖第一次笔记整理。还原章太炎国学讲课的史实、梳理笔记的源流,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章太炎早年的国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