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37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89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提起舆论监督与新闻真实。业内人士多从媒体从业人员的自律方面论述。诚然,当今媒体间的竞争空前惨烈,媒体从业者为抢发新闻,追求轰动效应,失实报道时常见于报端、电视。但对于行政干预较多的中国媒体,行政部门的开明对于减少新闻失实,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对于舆论监督。媒体要客观公正,官员也要有点承受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2.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法律与百姓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案件报道已经成为媒体新闻报道中广为受众关注的焦点之一。一些典型案件的成功报道,不但可以有效地吸引受众的眼球,在新闻传播中产生轰动效应,而且能够引发社会各界对于相关法律问题的深入思考,促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但由于案件报道涉及的内容非常专业和复杂,容易出现纰漏或造成一些负面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3.
李强 《新闻窗》2011,(1):102-103
一则好的电视新闻,除了具有鲜明的主题和新旧价值外,如果能体现强烈的现场感,那么它的播出效果便会身价培增,甚至还会引起“轰动效应”。电视新闻在每天的电视媒体报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直接影响着新闻栏目的质量和在受众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4.
新闻是一种尚未充分认识和挖掘的资源,它既关乎社会的精神发展,也是当代物质生产力的一部分:随着媒体的市场化和传媒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媒体正在一味追求传媒产业的竞争力和建立在噱头和所谓轰动效应之下的受众影响力,从而失去了在新闻职业道德和理性思维支撑下的社会引导力。  相似文献   
105.
康小亮 《精武》2010,(11):78-78
中国传统武术门派繁多,源远流长。此刻我听着东去的江涛,看着风中飘曳的苇叶,抚摸身上这套洁白的武术服,胸中陡然生发出一种无以言状的沉重……回顾三十年来“武术热”在中国大地上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热播的那部以体现武术为主题的电影《少林寺》开始,掀起的轰动效应遍及全国,波及世界。  相似文献   
106.
近些年,教育兴起了浮躁之风。 教育本来是很实在、很朴素的事,现在动不动就弄成“辉煌的事业”。不少局长、校长一门心思想的是如何弄出“动静”,引起“轰动效应”。于是,口号一个比一个响亮,蓝图一个比一个宏伟,  相似文献   
107.
郭雁 《新闻知识》2006,(6):61-63
2006年2月9日晚,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揭晓。在隆重的颁奖典礼中,十大人物一一亮相。他们是:魏青刚、丛飞、费俊龙、聂海胜、黄伯云、李春燕、洪占辉、陈健、邰丽华、杨业功、王顺友(航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并列)。其中最震撼人心的是洪战辉“带着妹妹上大学”的故事。央视给洪战辉的颁奖词是:“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开始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  相似文献   
108.
舆论监督记者的良知与责任是什么?十多年来的新闻工作实践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记者的良知与责任就是:用生命捍卫法律!用无畏伸张正义!用良心为弱者呐喊!十几年来的新闻工作实践,自己不仅是这么想的,而且也是这么做的。十几年来我用自己的血、自己的汗,自己对党和人民的赤诚,在努力践行着记者的良知与责任,并揭露了几起在山西省乃至在全国有重大轰动效应的案件:如监督查处的山西平陆“5.12”公安民警妻子杀人案,让一批违法违纪的公、检法民警受到了党纪、国法的严肃处理;在人民日报、山西日报上披露的平陆县副县长王引平利用嫁女之机大肆敛财的…  相似文献   
109.
做新闻记者36年,从数千篇自写稿件中选择了四篇代表作品做些回顾,旧稿新说实现新闻价值的心得。解析这些作品在长春乃至吉林省报界,如何成为最早发现并长期报道重大典型人物的“第一”;如何得到国内专家撰文点评并被《人民日报》头版头题全文转载的规格档次“第一”;如何得到国内报刊转载数量的“第一”;如何引起不同争议、不同反响轰动效应的“第一”。  相似文献   
110.
吴琼  王峰 《报刊之友》2008,(8):65-67
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广告不是提供人们有意识消费的。它们是作为无意识消费的药丸设计的,目的是造成催眠术的魔力,尤其是对社会学家的催眠术。这就是广告潜移默化功能的一个侧面。”自电视来临以后,广告商在利用人的无意识中遇到了暗礁。电视给人的经验是偏重于对无意识更深刻的了解,电视使人对无意识的了解超过了报纸、杂志、电影或电台中的硬性推销术所给予人的对无意识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