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64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104篇
教育   7287篇
科学研究   927篇
各国文化   91篇
体育   650篇
综合类   316篇
文化理论   234篇
信息传播   2051篇
  2024年   64篇
  2023年   271篇
  2022年   160篇
  2021年   208篇
  2020年   200篇
  2019年   213篇
  2018年   108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202篇
  2015年   349篇
  2014年   918篇
  2013年   883篇
  2012年   1133篇
  2011年   1071篇
  2010年   777篇
  2009年   812篇
  2008年   907篇
  2007年   625篇
  2006年   534篇
  2005年   494篇
  2004年   342篇
  2003年   202篇
  2002年   198篇
  2001年   215篇
  2000年   198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6 毫秒
101.
李明 《中国广播》2006,(11):76-77
丹桂飘香的季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广西桂林迎来了从未谋面的14位台湾青年听众,他们是来参加中央台第九届台湾听众联谊会活动的台湾大学生及研究生。从8月22日到27日,短短6天,宾主从见面时的拘谨生分,到同歌同乐,畅所欲言,最后依依惜别,其间一些趣事让人回味,难以忘却。  相似文献   
102.
《新闻传播》2006,(9):43-43
青年记者》2006年第3期发表孤独水的文章《去他的时尚,还有杂志》。 文章说,时尚这简单的两个字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城市现代与否的代名词,时尚杂志似乎已经成为了青年男女的惟一读物,时尚也已经成为了一部分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和生活方式,而且这部分人正在逐渐地膨胀……  相似文献   
103.
出版商的目的不是在为文学史增添一部作品,而是为市场增加一个商品[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4.
在广西玉林市,陈瑜的名字是与“陈瑜工作室”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市民还不知道陈瑜最近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但他们仍然会像以往那样,遇到难事、烦心事就“打电话给《玉林晚报》的陈瑜工作室”,看能不能帮着解决一下;遇上高兴事、有趣的事,也会自然而然找陈瑜,要与她分享。  相似文献   
105.
一个曾经春风得意的农村青年,因为一句空头承诺匆忙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人生,终于因资金短缺使企业难以为继。为了能实现自己的创业理想,他开始走上一条漫漫的筹资“化缘”之路。 在经历了一年多的辛酸和挫折之后,他依旧痴心不改。因为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他总是觉得,转机会随着第二天的曙光一道乍然显现……[编按]  相似文献   
106.
《新闻前哨》2006,(8):102-102
相德宝在《青年记》2006年第12期发表章说,人们对新闻发言人与新闻记的关系,有三种观点。  相似文献   
107.
刘晓程 《新闻前哨》2006,(10):102-102
刘晓程在今年第17期《青年记》发表章说,在刚刚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年会上,杜邦公司一位先生发言说,在2004年7月到8月,媒体关于该公司的报道有8000多篇,而真正采访过的媒体不到100家。多数报道是靠“扒”别人的东西,然后添枝加叶或稍作评论,堂而皇之成了“自己的报道”。  相似文献   
108.
《新闻窗》2006,(3):1-1
最近,看到贵州日报发表的两组报道。一组是4月5日的一个专版:《走进故乡的春天——记者回家纪事》,7位从农村走出来的青年记者重返家乡,感受那里的发展变化,聆听父老乡亲的心声,从一些侧面反映最实际的家乡面貌;另一组是4月25日开始发表的专栏:《聚焦“黔军”——务工农民两地书》。共见报15次,围绕农民工问题。深入采访我省一些劳务输出地现场和农民工的家乡。  相似文献   
109.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瞬间,迎来了军事信息管理系建系20年的纪念同,而我也从一名稚嫩的青年教员,成长为一名从教十八年的教员。回顾我在军事信息管理系的工作、学习和成长,始终有一种欣然与紧迫交集的感触,从最初的空军政治学院图书档案系、空军指挥学院上海分院图书档案系。再为空军政治学院信息管理系,后转隶为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信息管理系,直到今天的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军事信息管理系,几经转变,但力争一流,开拓进取的办学理念,始终不渝地贯彻和实施,作为其中一员的我,则经历了硕士向博士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0.
冯大木 《新闻天地》2004,(10):37-39
从2003年底开始,差不多有1年之久,每到周末,青年女教师晓蕙总能接到好几个骚扰电话,打电话的男人操着一口怪腔怪调的普通话,言词十分无耻、下流。晓蕙先是置之不理,后干脆一到周末就拔了电话线。但防不胜防,有时一疏忽,骚扰电话又打了进来。一次她干脆让对方讲个够,末了,才义正词严地说:“难道你不觉得自己很无聊,很可笑吗?我为你感到悲哀。”对方愣了一下,匆匆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