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66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53篇
教育   7399篇
科学研究   680篇
各国文化   258篇
体育   1378篇
综合类   105篇
文化理论   220篇
信息传播   320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669篇
  2013年   655篇
  2012年   787篇
  2011年   1153篇
  2010年   1275篇
  2009年   1550篇
  2008年   1521篇
  2007年   1457篇
  2006年   1373篇
  2005年   1161篇
  2004年   248篇
  2003年   226篇
  2002年   217篇
  2001年   240篇
  2000年   140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采访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之后,写了长篇通讯《两弹元勋邓稼先》。这篇通讯由新华社对国内外播发后,引起了很大轰动。这次采访给了我很大启示:在我国国防科研单位有许多英雄模范人物,他们默默无闻地埋头苦干,为中国的强盛不遗余力地奋斗着。从此以后,在有关部门的热情支持下,我开始进入这个“禁区”采访,在这个鲜为人知的领域里,我又接连采访了一些和“两弹”有关的人物,其中有科学家,也有军队的领导,张蕴钰将军就是其中之一,这位满怀报国豪情,又有诗人情怀的将军,对我谈的许多关于中国核武器靶场选址的秘闻,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42.
李丽云 《天津档案》2006,(4):24-24,25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国家档案馆按照《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以及《各级国家档案馆开放档案办法》法规的规定,实行开放方针,陆续将馆藏档案对社会开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作为部门档案馆和事业单位档案馆实行对外开放档案的单位还不多,  相似文献   
143.
白金 《天津档案》2006,(11):56-57
上个世纪20年代。一位年仅24岁的中国留学生,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以渊博的学识,成功地研究并论定出被国际化工界公认的“张氏扩散原理”。为惊世创见。被赞为“华夏奇才”。这位奇男子就是生在天津。长在天津,从天津出国深造。又回到天津创业发展奋斗的名化工专家张克忠。  相似文献   
144.
周娟 《兰台世界》2006,(10S):55-56
在丹东西郊帽盔山脚下,有一条进入市区的门户通路——国桢路,这是丹尔地区三条以人名命名的街路之一(三条路是国桢路、苗可秀路和邓铁梅路)。上世纪90年代初,为缅怀丹尔籍革命先烈——任国桢,  相似文献   
145.
20世纪90年代初,在影像媒体自然衰变的调查中,发现和收到3起20多张气泡网皱底片。有硝酸片,也有醋酸片;有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在建国初期访问前苏联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历史性底片,也有50年代初上海市领导人陪同前苏联贵宾及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琴师姜凤山先生收徒的合影。这些都是十分珍贵的底片,保存时间都不长,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是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访苏时的,库房管理人员是1969年8月发现气泡网皱致毁,前后不到20年。1991年再看到该底片时,几乎没有新的变化。其余的底片也都是50年代拍摄的,只保存了30-40年,气泡网皱十分严重,没有受潮的迹象,无法用来制作照片而损毁。  相似文献   
146.
刘澍涛 《今传媒》2006,(2X):30-31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媒介市场这块“蛋糕”越做越大,越来越多的报纸都在争夺自己的那一份市场份额。不断刷新的“资讯榜”使得人们不再缺乏信息,与此同时,对“梳理信息、深化报道”的需求让另一种媒介形式浮出水面——新闻周刊。1995年1月14日《三联生活周刊》(以下简称“三联”)创刊。十年来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风格,既有与《中国新闻周刊》、《新周刊》等共同追求的新锐,又有自身独特的人色彩,成为了一份新锐与人平衡的知名期刊。  相似文献   
147.
大川 《今传媒》2006,(8X):30-30
对体育赛事(自然包括足球),我是不喜欢看的。不看电视转播,也不看体育新闻。记得上个世纪60年代,省体育场有一场足球赛,机关组织集体去看。谁跟谁踢记不清了,好像一方是黑人球队,反正够精彩的。开赛几分钟,我们几个不爱看球的小青年,不约而同地跑到场外树阴下乘凉去了,直到比赛结束。对体育新闻,要看,顶多看看结果,知道谁输谁赢就行了,过程从来不看。即使全地球的人被足球搅和得如癫如狂,我依然心如枯井,不为所动。可是,对贾平凹点评足球的章,却特有兴趣,一篇不落一字不丢地看。看一遍不行,还要反复看。贾平凹说,看足球是一种快乐,享受,我读贾平凹的点评章,也是快乐,享受。  相似文献   
148.
陈翔 《新闻窗》2006,(5):31-32
新闻娱乐化,现在已经成为大众传播活动中的普遍现象。早在1998年底,美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对美国16家主流媒体20年来的新闻报道进行对比研究,发现1977年传统的硬新闻与娱乐性新闻比例为32%比15%,而1997年这个比例为25%比40%。新闻变“软”的趋势,在国内媒体有愈演愈烈的势头。据一位学者对某青年报的抽样调查,1998年软新闻占该报所有新闻的比例为62.6%,到2004年这个比例已经上升为73.8%。而从90年代以来,中国新闻媒介开始距离娱乐性最远的媒介内容——新闻,也向娱乐化强行拉近,使二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  相似文献   
149.
孙戎 《新闻世界》2006,(10):53-55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干山只等闲。”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类战胜艰难困苦的英雄史诗,是世界战争史上的不朽丰碑。当时对中国普通百姓和西方世界来说,这件大事无疑是一个急需破解之谜。年仅26岁的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通讯员身份,勇敢奔赴战火纷飞的战场进行实地采访,发表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报道。由此,他成为在国内报纸上公开如实报道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人,被誉连30年代我国新闻战线上一颗红星。[编按]  相似文献   
150.
刘伟  刘进 《中国广播》2006,(3):48-50
上个世纪80年代、以珠江经济电台为先锋,全国各地经济电台纷纷闪亮登场.并带动了其他系列台的成长,广播又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进入新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发现.这种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还不到位.系列台往往名不副实.很难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因此.广播的改革亟待进一步深化,作为当年媒体改革弄潮儿的经济广播.应该充分认识面临的挑战,正确理解频率专业化定位,扬经济广播之优势,做实“三贴近”.再造“亲民度”,打造经济广播专业化新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