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7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的教育名著《理想国》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德育思想,它对我们今天加强大学德育工作,提高德育效果仍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现实的日常生活使人的个人独特性被逐渐消磨,而作为诗人的玛卓用其一生来追求她本真的存在,玛卓诗人身份的自我认同让她对诗意栖居的追求愈演愈烈;爱情理想与诗歌艺术的精神向往.却在现实生活中止步不前.诗人的"镜子领域"[1]遭到破坏,自我认同感变得虚无,诗人玛卓最终也只能以死来求得到灵魂的安慰与救赎.  相似文献   
13.
作为白话文运动理论倡导的先行者,胡适主要的文学语言观是“言文一致”。这一语言观的提倡将“言文分离”、封闭性太过的传统文言转型为经欧化过滤的语言新形式,从而形成文学形式与思维理念的双向更新。但二元对立思维下建立的“言文一致”的乌托邦思想,缺乏对文学语言本体性的深入思考,所带来的蒙蔽与损失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4.
陈志刚 《教学与研究》2004,11(11):16-22
哈贝马斯在反思韦伯和法兰克福学派对工具理性批判的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主体间性为中心的交往理性思想,试图以交往理性的发展来克服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哈贝马斯对微观生活世界、政治异化的分析是对马克思的有益补充,但他误解了马克思的实践思想,错误地批判了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因为没有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思想,局限于语言哲学的范畴,哈贝马斯自己也没有摆脱意识哲学的困境,其交往理性思想最终不过是一种乌托邦。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外部文化思想背景回溯阿多诺审美乌托邦的起源,在此基础上,从心理层面分析审美乌托邦的回忆特质,并追寻回忆对象,最终发现:审美乌托邦的源渊就是“奥斯维辛”对阿多诺的隐秘刺痛。  相似文献   
16.
犹太籍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喜欢探索谜一般的心理,他擅长剖析偏执的灵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茨威格刻画了一位一生都沉湎于爱情乌托邦里的陌生女人,激情的单恋,幻想的爱情以及她降低自尊,成为他人的客体,注定她的爱情乌托邦不可避免地毁灭,表达了作者失去家园的绝望,也预示着作者精神世界的崩溃。  相似文献   
17.
An essential and yet often neglected motivation of Bernard Suits’ elevation of gameplay to the ideal of human existence is his account of capacities along perfectionist lines and the function of games in eliciting them. In his work Suits treats the expression of these capacities as implicitly good and the purest expression of the human telos. Although it is a possible interpretation to take Suits’ utopian vision to mean that gameplay in his future utopia must consist of the logically inevitable replaying of activities we conduct in the present for instrumental reasons (playing games-by-default), because gameplay for Suits is identical with the expression of sets of capacities specifically elicited by game rules, it is much more likely that he intends utopian gameplay to be an endless series of carefully crafted opportunities for the elicitation of special capacities (playing games-by-design), and thus embody his ideal of existence. This article therefore provides a new lens for understanding both Suits’ definitional work on gameplay and its connection to his utopian vision in the last chapter of The Grasshopper: Games, Life, and Utopia.11. Jon Pike, Alex Barber, Thi Nguyen, Paul Gaffney, and several anonymous reviewers have given helpful feedback on earlier drafts of this paper, for which I am extremely grateful.View all notes  相似文献   
18.
席勒是德国浪漫派的著名美学家,他思想中对于"人性分裂"的论述,直接影响到他一系列美学理论的提出.他认为,"人性分裂"是由现代工业社会对人的异化造成的,这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说有相近之处.席勒解决"人性分裂"的方法是通过美的教育,但是,这只是他在意识领域内理想化了的革命而已.  相似文献   
19.
学习社会——必要的教育乌托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正面临着建设学习社会的历史重任,发展适合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教育设备与教育体系当然是极为重要的,但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学习社会的深层内涵在于一种价值选择与转换,学习社会具有乌托邦的色彩,按照教育理想主义的逻辑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进而影响我们的行动,同样是形成学习社会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女性自由的问题必然与当代女性写作遭遇。作为现代性追求中不同阶段的女性写作,同样创作于20世纪末的池莉小说、林白小说和朱天小说,其具有典型性的本个案,共同呈示了女性写作中女性自由的歧途与启示:罪恶游戏或乌托邦想象。这一现象表明了当代女性自我认同及性别自由的限度和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