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72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79篇
教育   2414篇
科学研究   154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3481篇
综合类   833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4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433篇
  2013年   332篇
  2012年   472篇
  2011年   542篇
  2010年   464篇
  2009年   440篇
  2008年   545篇
  2007年   606篇
  2006年   568篇
  2005年   487篇
  2004年   441篇
  2003年   297篇
  2002年   282篇
  2001年   220篇
  2000年   113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在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的基础上,进而从三个界面探讨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内容和途径。  相似文献   
92.
对教师队伍的管理首先是师德教育。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职责所规定的道德认识和行为规范。地方高师院校的教育活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觉、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和道德行为习惯。良好的学风主要表现在勤奋好学、立志苦学和创新巧学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3.
菲茨杰拉德在小说《了小起的盖茨比》中 ,令尼克既充当故事的主人公 ,又作为一位重要的叙述者 ,体现了作者成熟的艺术创作技巧。而象征手法的大量运用 ,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更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相似文献   
94.
20世纪最有影响的基督教哲学家之一莱茵霍尔德·尼布尔在其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中,运用他的基督教现实主义伦理观,对现实的社会问题进行伦理研究,把社会公正看作道德的最高理想,首次对个体道德和群体道德进行了严格的区分,认为群体的道德低于个体的道德,分析了道德的两难处境,对我们认识全球化时代的伦理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5.
幸福之德育与德育之幸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时期,人们在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丰富的物质与闲暇的同时,幸福感却没有同比例地增长,甚至更多了人生意义的失落,多了病态幸福的危机;德育必须反思自身,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上进行改革,科学地进行幸福的德育教育,使德育变成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幸福观、体验幸福、培养幸福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96.
王船山将“大公至正”视为官德的基本原则,要求为官者“以义制我”,关注“民之生死”,谨防以道德为旗号来攫取民利,“独灭裂小民而使之公”;为官者的仁爱之心是践履“公天下”原则的心理基础,而君主摒弃“一姓之私”.方能与臣下坦诚相待,同舟共济;为官者谨守道德,“躬行于上”,才能服众抚民,才具备为官掌权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这些思想对于当代官德建设仍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7.
对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访问。分析了高校武术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8.
教师道德从何而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通过分析教师的不道德行为的突出表现、产生根源和解决对策 ,指出教师道德首先来源于社会对于教师职业的切实保障 ,而不仅仅是教师教育培训这一种途径。要妥善处理教师素质与教师待遇、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
“以德治国”,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结合学校实际贯彻“以德治国”方略,就是要坚持“以德育人”为先,既要牢固“首位、思想,强化“师表”意识;又要着力“课堂”教学;狠抓“养成”教育,营造“环境”氛围,构建“机制”育人。  相似文献   
100.
儒家“立德立功”观与大学生的理想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广文  陈霞 《中国德育》2006,1(10):53-55
儒家把立德立功、为国为民谋利作为评判个体有无价值的重要依据,并以此为人生的不朽追求。个体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对个体的发展意义重大。重温儒家立德立功思想及相应的培训方法,对当今大学生的理想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