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1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99篇
教育   3006篇
科学研究   804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303篇
综合类   321篇
文化理论   14篇
信息传播   18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314篇
  2013年   290篇
  2012年   351篇
  2011年   416篇
  2010年   348篇
  2009年   351篇
  2008年   316篇
  2007年   314篇
  2006年   267篇
  2005年   245篇
  2004年   187篇
  2003年   154篇
  2002年   142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4 毫秒
991.
The practical aspect of human developmental biology education is often limited to the observation and use of animal models to illustrate developmental anatomy. This is due in part to the difficulty of accessing human embryonic and fetal specimens, and the sensitivity inherent to presenting these specimens as teaching materials. This report presents a new approach using three-dimensional (3D) printed replicas of actual human materials in practical classes, thus allowing for the inclusion of accurate examples of human developmental anatomy in the educational context. A series of 3D prints have been produced from digital data collected by computed tomography (CT) imaging of an archived series of preserved human embryonic and fetal specimens. The final versions of 3D prints have been generated in a range of single or multiple materials to illustrate the progression of human development,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l anatomy. Furthermore, multiple copies of each replica have been printed for large group teaching. In addition to the educational benefit of examining accurate 3D replicas, this approach lessens the potential for adverse student reaction (due to cultural background or personal experience) to observing actual human embryonic/fetal anatomical specimens, and reduces the potential of damage or loss of original specimens. This approach, in combination with ongoing improvements in the management and analysis of digital data and advances in scanning technology, has enormous potential to allow embryology students access to both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collections of human gestational material. Anat Sci Educ 00: 000–000. © 2018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natomists.  相似文献   
992.
王猛 《教育技术导刊》2015,14(2):180-181
依据中职《3DMAX》的实际教学情况,从教材选择、教学任务、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方式几方面分析了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针对专业课程教师培养和认定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993.
在无水乙醇的存在下,以苯甲酰乙酸乙酯和对氯苯肼盐酸盐为原料合成标题化合物。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得到目标化合物的最佳合成条件:无水乙醇用量50ml,滴加时间1小时,回流时间3小时,回流温度80℃。在最佳合成条件下目标化合物的产物的产率可达99%,产品纯度大于99%。  相似文献   
994.
目前高专学前教育专业0-3岁早期教育课程的研究属于起步阶段,本文尝试研究探索科学、合理、有效的学前教育专业0-3岁早期教育课程,以期促进早教合格人才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995.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色在于办学的灵活性、创造性和多元化,"3+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胆尝试和创新。改变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局面势在必行,独立学院可以通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3+0.5+0.5"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发展,调整教学定位,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996.
应用金斯特林格方程和阿伦尼乌斯公式计算熟料中C3 S形成时的反应速率常数和活化能,研究ZrO2对熟料中C3 S形成动力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ZrO2对低温固相反应阶段生料的易烧性无改善作用;高温煅烧条件下,低掺量ZrO2生料的易烧性优于高掺量ZrO2生料,ZrO2掺量为0.2%时,熟料体系中C3 S的形成活化能比基准样降低74.4 kJ·mol-1,而ZrO2掺量≥0.6%时,其熟料中C3 S的形成活化能均高于基准样。  相似文献   
997.
In this essay, the author explains and analyses the background and speaking criteria in Chinese senior high schools. This essay aims to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pedagogical tasks about one topic that ar...  相似文献   
998.
摘要: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一次性力竭运动大鼠心肌NLRP3炎性小体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3月龄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 (C)、一次性力竭运动组 (E)和白藜芦醇+一次性力竭运动组 (RE),每组10只。RE组腹腔注射白藜芦醇,注射剂量为5 mg/kg 体重,每天1 次,连续7 d;其余两组注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E组和RE 组在末次注射24 h后进行一次性力竭运动。训练结束后即刻腹腔麻醉,血流动力学方法评定心功能,Western Blot 检测心肌SIRT1、HMGB1、NLRP3、ASC-1、caspase-1和IL-1β 蛋白表达,RT-qPCR 检测心肌SIRT1 mRNA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E组大鼠LVEDP明显升高 (P < 0.01),LVSP、±dp/dt max和心率均显著下降 (P < 0.01),心肌SIRT1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减少 (P < 0.01),HMGB1、NLRP3、ASC-1、caspase-1和IL-1β 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 (P < 0.01)。与E组比较,RE组大鼠LVEDP明显下降 (P < 0.01),LVSP、±dp/dt max和心率均明显上升 (分别为P < 0.01,P < 0.05, P < 0.01),心肌SIRT1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增多 (P < 0.01),HMGB1、NLRP3、ASC-1、caspase-1和IL-1β 蛋白表达均显著减少 (P < 0.01)。结论:白藜芦醇可通过增加心肌SIRT1表达,抑制HMGB1表达,降低NLRP3炎性小体表达,缓解一次性力竭运动所致炎性应激状态,提升心功能。  相似文献   
999.
摘要:目的:跳投已成为现代篮球比赛中的主要得分手段。对不同水平比赛中三分跳投的动作特征比较,能揭示其共性特征和优化特征。方法:采用比赛现场三维摄像,视讯解析系统,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采集,解析及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高水平组),中国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CUBS,中水平组),高校业余联赛(低水平组)等3个水平比赛的三分跳投。结论:跳投的共性特征有:1)跳投的各动作阶段持续时间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举球阶段,稳定阶段,投球阶段,随球阶段,准备阶段。2)远距离投篮都在重心达最高点之前出手,需借助重心向上的速度,以给球更大的初速度,产生更大的出手速度。3)各关节遵循了近侧端→远侧端的发力顺序,各关节角速度从近侧端→远侧端依次增大。最大伸肘速度与球出手瞬间几乎同步,可能对球的出手速度影响最大。4)稳定阶段小幅度的肘外张角与上肢关节解剖结构的限制有关。上臂的外展,肩轴,髋轴的旋转有利于肘,腕,眼正对篮圈,保持上肢各关节的屈伸运动与球的飞行方向一致,也使球在出手前更接近篮圈。5)在比赛中,出手时躯干小幅度的后倾可以拉开与防守者的水平距离,减少来自防守的干扰。也有利于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动作的稳定,并形成更大的出手角度。跳投的优化特征有:1)高水平组在一次完整的跳投中持续更长时间,表现在有更长的稳定阶段,腾空时间和随球阶段。可能是高水平组更高的起跳高度和更接近重心最高点的出手时机引起。更长的稳定阶段和腾空时间使其身体重心更稳定,并有更充裕的时间调节身体姿态和对球的控制,更长的随球阶段则表明动作完成得更充分、舒展,有利于产生更好的动作效果。2)高、中水平组相对于低水平组有更高的出手高度,其原因除身高外,更主要的是起跳高度和出手时机。  相似文献   
1000.
主要利用Chan氏算法得到初始定位的位置估计,将该结果作为Taylor级数展开法的初始值,再利用梯度下降对建立的误差函数进行逼近计算,结合RFID技术实现了一种室内三维定位模型。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可扩展性好、精度高,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