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095篇
  免费   1037篇
  国内免费   670篇
教育   34040篇
科学研究   5323篇
各国文化   52篇
体育   4941篇
综合类   3582篇
文化理论   24篇
信息传播   2840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60篇
  2022年   472篇
  2021年   779篇
  2020年   1067篇
  2019年   853篇
  2018年   755篇
  2017年   771篇
  2016年   863篇
  2015年   1238篇
  2014年   2862篇
  2013年   3838篇
  2012年   3912篇
  2011年   4074篇
  2010年   3170篇
  2009年   2896篇
  2008年   3267篇
  2007年   3719篇
  2006年   3569篇
  2005年   3125篇
  2004年   2751篇
  2003年   2242篇
  2002年   1648篇
  2001年   1304篇
  2000年   709篇
  1999年   271篇
  1998年   117篇
  1997年   110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There has been a threefold increase in the employment of casual academics in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within the last 20 years, to the extent that most teaching and marking is now undertaken by casual academics, also known as sessional staff. Yet, casualised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has been considered a risk to student engagement and success, and casual academics report a lack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increased feelings of marginalisation within the academy. Concurrently, the quality assurance of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has become a central focus of the government-funded regulatory organisation, the Tertiary Education Quality and Standards Agency (TEQSA). Situated within this context, we report on an assessment moderation process that could support casual academics’ contextualis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generate a sense of connectedness and collegiality and fulfil the requirements of TEQSA. Such processes may ensure that workforce growth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supports a robust quality assurance and regulatory framework.  相似文献   
922.
论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中的职业倦怠与组织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且因职业特殊性其消极影响更为突出。教师职业倦怠可分为职前教育、引导、能力建立、热心和成长、生涯挫折、稳定和停滞、生涯低落和生涯退出八个阶段。  相似文献   
923.
过程性知识是基于学习者亲身体验的个体知识。在数学解题中,过程性知识制约着解题过程和结果。过程性知识的本质特性决定了其习得过程不同于陈述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  相似文献   
924.
"经验"是杜威论著<民主主义与教育>的核心范畴与逻辑起点.他赋予"经验"以实践意蕴,认为经验是行为与结果的结合、主体与环境的互动;他将教育哲学、教育功能、教育目的定位于"经验",认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他视课程与教学为改组、改造"经验"的重要载体和基本途径,这对当下讨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有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25.
While understanding green energy development and what drives it are important, there is increasing consensus that sustainability transitions concerning usage need to be viewed in terms of the place specific contexts, including education, that critically mold them. In order to support sustainability transitions,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building are not enough; knowledge must be turned into action.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potential efficacy of Korea’s efforts in this regard via an analysis of K3–K12 geography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texts vis-à-vis green energy content. There is scant disconnect between the curriculum and the texts analyzed, and, aside from the small shortcomings unearthed, analyses suggest that Korea is cogent of the ability of geography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turn knowledge into action, thereby empowering civil society to drive its green energy transitions going forward.  相似文献   
926.
后现代课程观强调课程发展必须反映多元论和个人独特性,课程设计者和实施者要理解每一个情境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其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在于,高职教师应积极培养丰富且多样的能力,尝试改变教学上的互动方式,将角色定位为协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并在课程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不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927.
由于社会背景,文化差异,地理特点和个人长期生活阅历的积累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人们在了解基本色彩知识的同时又赋予色彩不同的情感因素,产生了对色彩不同的心理感受和联想.恰当运用人们对色彩的心理感觉和联想,对于室内风格的体现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重视色彩运用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色彩心理的学习与研究.  相似文献   
928.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己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要求我国必须前瞻性地深化税制改革、完善税制、协调税制与客观税收环境的关系。本文简要介绍了WTO与税收的有关联系,指出了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建议进一步降低关税,调整税制结构;加大税法透明度,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利用世贸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例外条款保护我国民族产业。  相似文献   
929.
黄河科技学院作为全国第一所建立党委的民办高校,十分重视党的建设。坚持把领导班子建设摆在党建工作的首位;坚持不断壮大党员队伍,增强党的活力;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学和其他工作的全过程;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以党建为核心、党政群齐抓共管的机制;坚持以思想道德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常抓不懈;坚持弘扬“开拓、拼搏、实干、奉献”的黄科大精神。  相似文献   
930.
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最高纲领的理想目标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互为前提与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