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教育   1010篇
科学研究   62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05篇
综合类   7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41.
李清照的三首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其不同阶段的代表作.这些词作又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从词作中可见其跌宕的心路历程,也可以领略其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意境美、格调高,寻常语、细腻情,用语工、韵律美。  相似文献   
142.
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体现了技法程式高度完备条件下的墨竹画艺术创作特征。中国人学画要从临摹入手,学画的过程既是熟悉作画套路的过程,也是建立记忆表象的过程。记忆表象的笔墨化意味着艺术家创作构思任务减轻和难度的降低,导致了创作意象的瞬间生成,而作画活动的程序化则降低了画家对艺术构思的依赖性。如此,画竹“胸无成竹”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3.
中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电影,积极张扬爱国正气、反映抗战现实。电影工作者面对政治高压,以饱满的爱国情怀揭露黑暗腐败的社会现实,坚持电影为抗战服务,鼓动抗日救亡的开展,虽在中国电影的草创期,却制作出上百部反映抗战爱国的进步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144.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善于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和中学生心理特点通过对教学时间的分析,阐述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对政治课教学的影响,总结利用学生心理特点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5.
路基路面工程是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及交通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其知识点即多又杂,教学学时紧张,其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如何快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众多的知识点。本文研究了在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为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进而推动路基路面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46.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触发联想,在知识上形成新的联系。学生、教师和作者情感相通,思路一致,便能达到“同形同构”的最佳境界。从创造特定情境、发掘美感因素等教学目标出发,我们应强化教学的方法观念,积极引导学生“入境”、“入趣”和“入戏”,从而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  相似文献   
147.
大学生上网成瘾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目前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一大难题。分析大学生上网现象,有助于探讨高校应对大学生上网成瘾问题的对策,提高引导工作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48.
通过五个定理给出三角形“五心”的向量表示方法,并提供证明。  相似文献   
149.
聋儿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理论的研究是心理学中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心理理论是社会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聋儿占残疾人总数的比例很大,探讨聋儿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对聋儿心理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聋儿对错误信念的理解和其他心理状态的发展等方面。研究结果一致认为聋儿心理理论的发展落后于正常儿童,主要原因是语言交流障碍、早期家庭环境不良、学校教育不够重视等。对聋儿心理理论的培养应从注重早期诊断和语言训练、促进家庭中有效的语言交流、充分利用学校教育、扩大聋儿人际交往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0.
社会美主要指的是人的美。人美包括外貌美和心灵美。语文课文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美的人,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美的人教育学生,让学生学习这些美的人,模仿这引起美的人,从而造就新一代美的人,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教育的宗旨。该文试图通过分析课文中社会美的内涵和形式,探索社会美的审美教育,更好地完成社会美的审美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