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321篇
科学研究   14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14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本文以目前英语教学中最热门的听说法/交际法(包括视听法、情景教学法、功能教学法)为例进行了英语教学法的分析研究。作者指出任何一种英语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都有其利与弊。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环境等客观情况,综合各种教学法中的流派,扬长避短,灵活实施,做到:教无定法、教要得法。教学必须要遵循教学规律,要从教条主义的理论束缚中解脱出来,创造和发展具有教师个性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法,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获取最大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2.
无思的审美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思想有高峰与低谷之分,现代思想为其低谷期.低谷并非无价值,而是人类生存、人类思想的一种存在状态,这一状态我们表述为无思.无思是人类身体适宜性的最佳状态之一,所形成的是人类身体的适应性和自动.能够表现无思的只能是身体审美,因而也是人类最高的审美境界之一.无思的审美以其潜在愉悦性和抽象形式性消解着现代意识异化和现实重压.  相似文献   
103.
暂缓起诉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司法改革中 ,一些基层人民检察院在审查起诉部门试行缓予起诉制度 ,因我国法律对其未作明确规定 ,而引起一些争议。但从我国《刑诉法》有关规定及刑诉制度的发展趋势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一些国家的暂缓起诉制度来看 ,暂缓起诉是刑事追诉形式的发展趋势。笔者试图从我国法律对不起诉的规定、暂缓起诉的价值到暂缓起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04.
试论对公诉权的监督与制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诉权是将起诉权从审判权中分离出来而形成的一个独立的国家权限,是由国家专门机关代表国家在刑事诉讼中行使的诉权。这种专门国家机关即公诉机关能否公正有效地行使国家赋予的权力,不仅关系到国家刑罚权的真正实现,而且关系到公民人权的切实保障,因此,加强对国家专门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的制约和监督,其意义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05.
氯化钠、氯化钾晶体的颜色,众说不一.本文从物质对光的吸收、反射与折射物质的颜色与结构的关系及实验等几方面对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6.
针对工业生产中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需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能源的实际需求,设计了永磁同步电机无测速传感器控制系统。选用矢量控制,保证电流与转矩成正比关系变化。利用Sigmoid函数代替切换函数,减小抖振。通过对不同负载情况下的仿真,验证了电机转速能较好地跟踪转速的给定值,滑模观测器估算精度较高,系统具有鲁棒性。  相似文献   
107.
清末新政以后,一大批矢志教育救国的湖南知识界中坚,在教育救国思潮的激励下,磨血兴学,引领着近代湖南学校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有力地推动了湖南传统教育近代化的进程。本文提出“近代湖南教育家群体”的概念,通过群体研究探究近代湖南学人的办学特点及其动因。  相似文献   
108.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长期从事教育和教学的实践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有教无类”的教育制度,“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以及德育居教育首位的教育思想,成为我国珍贵的教育遗产。  相似文献   
109.
中国是诗歌王国,自古重视诗教,但是近年来由于中考的导向作用,诗教渐渐被人们冷落。最近由于郑州连年开展青少年诗词创作比赛,诗教又引起了学校及教师的重视,我们又看到了诗教的希望,诗教本来是不该被冷落的。  相似文献   
110.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所提出的"消极感受力"的命题中所包蕴的现代性、后现代性思想和诗与艺术本真超越尘俗的精神在济慈研究,外国文学研究与文艺理论批评中都未得到完全,充分,足够的重视.本文正是试图从"消极感受力"这一命题的视角出发,初步阐发了只活了26岁的年轻诗人济慈,用自己的诗意生命所体悟到的个人艺术才能与对诗学传统文化的"消极"状态的关系,及诗人自身的分裂与诗人无个性意识的伟大的现代性,后现代性思想的火花,并且大胆的把济慈对艺术的体悟与中国道家"为道日损"的境界相互阐发,体悟济慈对艺术本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