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8篇
  免费   6篇
教育   468篇
科学研究   43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31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前,高校体育仍沿袭竞技运动项目为主导的传统课程设置,教学过程枯燥、学生主动性下降、考试恐惧的现象普遍存在。本文提出在"以人为本"、"终身体育"课程理念下,改造原有体育课程体系,实现传统竞技体育项目"软式化"过渡;构建"轻向化"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发展构想,并在渤海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中加以实施。旨在使学生感知自由、体验快乐、轻松掌握运动技能,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顺利接轨,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为终身体育的推广构筑坚实的依托。  相似文献   
9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等。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需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当代高校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93.
思想政治教学系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强化思想政治教学系统的育人功能,对于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立足于"以人为本"的视角,强调从教育教学理念、育人环境、师德师风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其他各类课程改革等五个路径强化其育人功能,提升思想政治教学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94.
回顾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其间存在很多问题:教材选编过于“主义化”的牵绊;技能教学的过度废退;“以人为本”泛化为“学生中心”的异解;高校体育课内安全问题的过度忧虑等.将这些问题进行剖析与匡正,提出解决方案:教材选编要明晰标准;三基教学审慎地回归高校体育课堂;正本清源“以人为本”的高校体育;以“度”的考量平衡高校体育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95.
当前民族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但主要是学生的教育难问题。科学发展观具有伟大的指导意义,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科学开展班主任工作。文章结合民族中专班学生的实际,探讨了做为有针对性的班主任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96.
"以人为本"道德理念包含尊重人的生命和生存权利、崇尚人的价值和人格尊严、关心群众疾苦、维护人民利益以及一切向人民负责的内涵。社会管理缺少"以人为本"道德理念对于政府职能转变以及社会稳定具有消极影响。将"以人为本"道德理念应用于社会管理,需要落实提升公务员素质、完善社会组织自我管理的运行机制、建立基层人民参与社会管理的保障机制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7.
在高校图书馆这一特殊领域,以读者为本,以馆员为本就是“以人为本”的最好体现,同时也是服务方式和管理理念改变的结果,从而促进高校图书馆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8.
目前,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建设自己的品牌形象对其能否受到企业和社会的普遍认同,能否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意义十分重大。品牌形象一定要有丰富的内涵,要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丰富高职院品牌形象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西方人本教育理念,并以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深入探讨如何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建设高职院品牌形象,以期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品牌形象建设研究提供一种重要的参考方式。  相似文献   
99.
高职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而校园建设是高职院校各项活动和校园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在新校园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彰显了学院特色,实现使用、教育与示范功能的有机统一,为学院建一流育人环境、办有特色的精品高职院校提供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100.
与人性的契合,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人类不懈追求的教育理想。人性是“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而“意义世界”则是基于人“超越性”维度的“合真”“合善”“合美”的精神世界,彰显了人之于动物的独特性。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安身立命之本在于“使人作为人成为人”,它以“真”为基础,以“善”为宗旨,以“美”为鹄的,是受教育者建构自我意义世界的必然途径和可能方式。在“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为基础的社会中,教育的意义探寻功能被遮蔽了。为使人摆脱工具性的存在状态,实现受教育者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应在教育实践中消解“物化思维”,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而通过对受教育者适应性的尊重与超越性的激发,不断完善教育对人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