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1032篇
科学研究   57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69篇
综合类   59篇
信息传播   4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类比原则对心理学理论发展具有深刻的启示和影响。派系心理学理论的纷争主要是由于采用了不同的类比对象;心理学理论的“统一”需要心理学自身体系建设来完成,应当吸收各种研究方法之下的每一科学论断。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李东阳为主的茶陵派的研究逐渐走向深入,已发表相关著作及论文多篇,对李东阳生平事迹及著述进行了疏证,对李东阳诗学理论有褒贬不一的评价,对他的诗歌创作也进行了初步探讨,但依然还有不少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13.
依据Bachman和Palmer的语言测试原则,对浙江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学生同时进行两份试卷测试。测试结果表明:CET和TEM无论对英语专业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都具有区分度;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并不绝对地比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能力差。这两套试卷测试相关度很高,表明用统一的考试机制更能客观地反映各类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  相似文献   
14.
教师行为研究:课程与教学论的重要研究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课程论和教学论得到了巨大发展,同时也暴露出实践品性不足的倾向。这种倾向既是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一个阶段性标志,也为课程与教学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近年来,课程与教学论的整合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为增强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践品性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教师行为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教师行为研究是一项实践性比较强的研究,成为课程与教学论整合的一个重要途径,为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经济学家哈维.莱宾斯坦提出的"X低效率理论",被视为20世纪经济学上的一大发现,X低效率问题被列为当今世界十大管理难题之一,至今未能得到令人信服的解决,而X低效率造成的损失非常巨大。那么继续研究和完善X低效率的来源问题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同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清代赋论提出了赋家的道德、学问、艺术修养与赋品的关系问题。他们认为人品与赋品有时是统一的,有时是背反的,需要针对特定作家作品具体分析。强调“要作风雅之赋,先作风雅之人”,“赋的根柢工夫,不在赋内而在赋外”。在艺术修养方面,提出了“清秀、洒脱、庄雅、古致”四种审美品格,对古理论家姚鼐的“阳刚阴柔”之说,有所补充。研究清代人论“赋家的修养与赋作的品格”问题,不仅可以丰富我们对清代学理论批评史的认识,而且对当代艺学建设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为了提高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通过以下环节和措施来实现:重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养,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实践和考试环节,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起到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易传》作为公认的哲学著作 ,其中包含着深刻的美学艺术原理 ,因此它对我国传统的文艺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到书法艺术上也是如此 ,故在此从字体的演变、结构以及书法理论史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书法艺术与《易传》的同构关系 ,并且认为传统的书法艺术理论直接受到了《易传》阴阳互动理论和“通变”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paper presents a theorisation of pedagogic knowledge formation, as a continuous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 positions in discourse we occupy. The paper documents some participatory practitioner research by teacher educators centred on a course development initiative for student teachers of English, at an English university. Students researched their experiences of becoming a teacher within a course that was largely school-based, whilst their tutors researched their own involvement in the process (the main focus of this paper). Drawing on Lacanian theory, tutors are depicted as learning subjects having more or less certainty or doubt about the knowledge they possess. In attempting to understand this interplay of certainty and doubt, tutors arrive at stronger conceptualisations of learning. Through this approach, the paper provides a theoretically informed concep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s involving a process of renewing ideas about learning, in meeting or resisting external demands.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介绍以及国内对这两种理论的不同观点的分析,认为这两种 理论目前在我国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对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