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37篇
科学研究   10篇
体育   26篇
综合类   1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71.
本课以绳子的练习为主教材,采用自主的编练结合,自主的玩练结合,充分体现了健身益智的双重功效和"寓教于乐,乐中求学,练中健身"的表现手法。在教学中采用启发、点拨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参与、合作、竞争的形式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相似文献   
72.
大学生的厌学现象是高校比较普遍的现象之一,在对商科院校的厌学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生厌学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以此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为在大学消除厌学而努力。  相似文献   
73.
对福建省高职院校跳绳健身运动的形式、内容、师资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从而揭示福建省高职院校跳绳健身运动发展的现状,为福建省高职院校跳绳运动的进一步普及与发展提供理论与现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74.
跳绳运动是一项简单易做的运动项目之一。被称为“最完美的健康运动”。在国外跳绳运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呈现出组织化、规范化、普及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75.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福州市小学开展花样跳绳的可行性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花样跳绳在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激发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方面发挥了比较突出的作用;花样跳绳在福州市城区小学的开展面不够广,大多数学校没有编写校本教材;缺乏专业的花样跳绳教师、学生没有时间参与、学校领导不够重视等是影响花样跳绳课程开展的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76.
在呈现两汉社会生活的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墓葬壁画等汉画中,射艺文化形态是其中描绘最为直接和全面的形象史料之一,并为广大射箭史研究学者所关注。论文通过对汉画描绘的射艺活动题材分类与分布的梳理,就其体现的汉代射艺类型、器材形制与特点以及文化意蕴进行了全面研究。本文认为,反映在不同汉画体裁中的射箭形态,由其呈现的内容形式而言,主要分为狩猎之射、战争之射、历史故事之射以及武艺健身与教育为主的习射等不同的类型;而由其展现的射艺方式来说,包括了步射、骑射和跪射三种。在此基础上所体现出的汉代射箭器械形制,主要为弓矢、矰弋和弓弩三种。汉画中所反映的汉代射艺活动,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继承先秦时期射艺形式与技术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逐渐走向了弱化礼射形式化的道路,为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实用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的中国古代射箭技术与文化内涵的基本格局即奠基于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77.
采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实验等方法,以贵州师范学院参加花样跳绳选修课的学生为实验对象。通过调查和实验发现,花样跳绳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自信心、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团队意识,对阳光体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发现了在贵州省高校中开展和推广花样跳绳运动的主要阻碍因素。  相似文献   
78.
在我国体育教育制度持续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教育工作者也越来越重视各大高校的艺术体操绳操教学的质量与有效性。在这一背景下,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艺术体操绳操与花样跳绳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花样跳绳在高校艺术体操绳操教学中的优势,以此来进一步提升艺术体操绳操的教学效果,更好地继承与发扬我国传统的体育精神。基于此,该文主要针对花样跳绳融入高校艺术体操绳操教学的研究展开了深入的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79.
苏娟 《体育科技》2000,(2):75-76
通过实验进行比较分析 ,探讨如何运用最佳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积极性 ,提高跳绳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  相似文献   
80.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改革和变化,在大学生思想中引起了不小的波动,大学生逃课便是其中的一种现象。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杜绝逃课现象的发生,是加强学生管理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学生管理经验,从学生自身和学校两个方面的原因入手,探究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及其对策,以期达到遏制逃课现象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