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8篇
  免费   1篇
教育   335篇
科学研究   25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6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6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41.
刑事审判理念是存在于刑事审判主体思维间、贯穿于审判全过程的一种观念,它通过其持有者的思想行为而影响审判实践。故其对审判活动的终极目标———审判公正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就目前的中国国情来说,现代刑事审判理念的确立应当包括法律至上并尊重民意、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并存、普遍正义与个案正义并存和审判独立、中立与庭审中心并存等理念。  相似文献   
42.
论依法治腐     
腐败的根基和要害都是权力。没有权力的人即使希望腐败也无能为力;而拥有权力的人要腐败却易如反掌。法治正是控制权力的根本措施。法治必须首先治权,治权只能也通过法官来实现。而法官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防止和惩治官员的腐败。这就是:依法治腐”命题产生的基础和存在的价值。依法治腐要解决政策、文件比法律、法规管用的问题,要研究怎样才能有效地制约权力和依法行政,要对腐败本身进行法学研究,并解决对官员腐败法律制裁从严的问题。司法改革,必须从司法不独立司法独立,从司法不公开到司法公开,从司法不公正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4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民主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新闻自由的问题不断被提出、被讨论,也常有媒体从业人员打着新闻自由的幌子,进行媒体审判或无度地挖掘他人隐私。其实,新闻自由这一概念一直伴随着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而存在。新闻自由保证了记者享有一定的权利,以促使新闻活动更高质量完成。新闻自由对于人类社会具有巨大的价值,可以促使人们发现真理,健全民主政治,使人们通过表达自由达到自我表现等等,但是新闻自由赋予记者的是有度的权利,不是无限权  相似文献   
44.
本文通过新闻从业人员对媒体司法监督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全面分析了我国媒体记者在法治报道和司法监督报道方面存在的问题,客观评价了媒体监督司法的效果并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45.
从25年前浙江省政法委书记的秘书,到今天的知名律师、党员律师标兵,他的一生变化可谓巨大。但是,不变的是他对司法公正的不懈的努力和追求  相似文献   
46.
民愤对刑事司法审判领域的影响愈演愈烈,有时会严重影响到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的实现,成为困扰法官审判的难题之一.实际上,一方面民愤对司法公正产生积极作用,监督司法;另一方面民愤还可能对司法公正产生消极作用,绑架司法.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应该合理对待民愤,尊重民愤,但不应完全顺应民愤,不为民愤所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司法公正,达到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47.
《集宁师专学报》2014,(1):72-77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司法改革中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也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的保障,简述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定位和功能,分析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现状,利用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载体,去完善对司法权的监督制约。探讨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有效路径和模式,利于促进司法公正的实现。通过人民陪审员制度这种方式之一可以把司法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相似文献   
48.
朱超 《新闻前哨》2014,(12):20-21
当前,舆论质疑司法公正、介入司法审判、影响司法结果的情况时有发生。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舆论与司法的关系没有理顺,但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来看,舆论与司法公正之间所表现出的冲突、平衡、妥协等复杂关系,恰恰是激烈变革进程中社会矛盾的典型反映。所以,涉诉舆论与司法公正的关系应在更宽的话域中讨论。一、舆论易于介入司法的原因社会舆论是“人民表达他们的意志和意见的无机方式”,社会学家认为社会舆论形成后,便会向有关方面施以影响,以实现民意的倾向与要求。  相似文献   
49.
控辩平等原现代刑事诉公的核心机制,落实这一原则,必须从程序上予以保障,控辩应以平等的诉讼主体享有平等的权利。我国刑事诉讼法在这方面的规定与国际公约约有关内容存在不少差异,这种差异的副作用越来越大,其结果必然导致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司法不公。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