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2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6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51.
一当我们巡视世界艺术的画廊时,会发现有许多不朽的人物典型是属于戏剧的。哈姆雷特、罗密欧、朱丽叶、夏洛克、阿巴贡、达尔丢失、娜拉以及中国戏剧中的窦娥、红娘、杜十娘、陈世美等这样一些众所周知的人物  相似文献   
52.
19世纪英国批判主义小说家哈代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讲述了美丽、纯洁的少女苔丝为追求爱情和命运不断抗争,遭受了一次又一次挫折,最后因为性格软弱而亲手毁掉自己的一生并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挪威作家易卜生笔下的娜拉,是《玩偶之家》的女主人公,一个出身于中小资产家庭的大小姐。她热爱生活、倔强又乐观知足,后来因自我觉醒最终摆脱"玩偶"家庭,与苔丝的悲剧形成鲜明对比。一悲一喜的结局究其原因,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还有其性格因素。这些文学作品从一定层面上诠释了19世纪社会大变革下的女性开始觉醒以及想摆脱束缚的挣扎。  相似文献   
53.
《音乐世界》2008,(12):16-16
在新专辑中百变出镜的胡歌,以一袭优雅干练的白色西装出席新专辑首唱媒体见面会,并带来胡歌招牌式的魅力微笑,别看他这时笑得非常自然,在拍新专辑封面照时,他透露拍的时候脸部表情都快僵硬了。  相似文献   
54.
《玩偶之家》(A Doll’s House)中娜拉的出走反映了自我认识不足、缺乏主见、做事冲动等诸多性格缺陷,娜拉实则离"贤妻良母"尚有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55.
新玩偶之家     
正一个女孩子,家境贫寒,19岁的时候认识一个成熟男人,那男人对她无比体贴关心,不仅为她的所有生活买单,而且即便是她家里的麻烦事也都责无旁贷。她毫无悬念地被他俘虏,那时她刚上大学二年级,之前没有任何恋爱经历。她想这就是爱情了吧?所以尽管同学都看不起她,  相似文献   
56.
五四语境下,翻译文学的经典建构在新文化精英们建设新文化和新道德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赞助人理论的观照下,本文从译者的译介、编辑部文化精英的介绍与评论、刊登特别启事及译作的再版等方面,探讨了《新青年》编辑部对《娜拉》经典化的赞助路径.对《娜拉》经典化赞助路径的探析,对当前通过翻译文学经典化的赞助,来推动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启迪意义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7.
易卜生作品中娜拉的出走是女性主动选择的结果,而苏青和潘柳黛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出走多少有些不情愿,女性本无意抛弃孩子,作品也因此摒除了更多的理想主义色彩,这也是男性文本和女性文本的差异。女性从父母主宰的旧家庭出走隶属于知识分子为了追求真理而离家这一模式,只是出走由男性变成了女性而已;邢禾丽则描绘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娜拉出走"。离家是男性知识分子寻找真理的一种方式但不一定是女性寻求幸福的方式。  相似文献   
58.
《小学生》2009,(10):30-31
安德鲁·克莱门斯校园系列小说向广大读者呈现了一个个鬼灵精怪、具有超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形象,他的故事能让你读得由莞尔而陷入沉思,由发笑而热泪盈眶。幽默生动的故事情节,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主人公在校园的成长学习情况。阅读之余,你能明白在成长的过程中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套小说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59.
正林清玄在他的文章里说:"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此话妙极,它道出了为文的真谛:真情出至文。没有真情,再高明的写作技巧也只是无水之舟。没有感情的文章就如同一具僵尸,有形而无神,是难以打动读者的。只有自己的真情之作,才能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写出真情实感是中考作文的重要评分标准之一,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  相似文献   
60.
张春田的《思想史视野中的“娜拉”:五四前后的女性解放话语》是一部解析“娜拉神话”的论著。借助于作为方法的“娜拉”,该书反思了启蒙话语的理想化、浪漫化,重新考察和评价20世纪初中国的现代文化想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