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599篇
科学研究   27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23篇
综合类   31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5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41.
幼儿时期是人的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若能在此时期对孩子进行及时有效的语言教育,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以后的语言发展和运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言表达能力的教育必须从幼儿抓起,通过营造良好语言环境,多领域发展幼儿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742.
19世纪是西方音乐繁荣发展的时期,产生了大批优秀的作曲家和经典作品。这一时期的西欧浪漫主义乐派蓬勃发展,作曲家们首创了多种音乐体裁,对西方音乐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而同时期的东欧和北欧则出现了一批作曲家,致力于发展本民族的音乐,形成了民族乐派。文章对19世纪西方音乐两大流派进行比较,选取代表作曲家和作品详细剖析,展现其音乐审美理念的异同。  相似文献   
743.
美术是一门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并充满着浓厚艺术气息的课程,美术源于生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要用心观察和领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皆有美。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领悟美的独特价值,并从学以致用的角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促使学生学会认识身边的美、欣赏身边的美。生活与美术融为一体,生活是美术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土壤,为此,美术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通过引入生活元素,让课堂在生活中进行并且回归生活,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从而构建别样精彩的小学美术课堂。  相似文献   
744.
审美即欣赏、品味或领会事物及艺术品的美,随着人类发展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地提高。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均衡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古筝作为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对于学生美的感染,传承美的文化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古筝的审美教育更是我国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45.
健美操教学中的美育有其独特性且贯穿于教学始终,在培养学生的形体美、动作美、乐感美的同时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746.
几年前,所谓的潮汕文化研究,大抵还限于对潮汕文化表象的泛泛介绍和宣传上,如什么是功夫茶、潮州菜、潮剧等;这些介绍和宣传无疑显得肤浅而零碎,还谈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文化研究。自1993年著名学者饶宗颐先生提出建立“潮州学”以来,潮汕文化研究形成一个热潮,海内外不少专家学者都参与进来,取得不少可喜的研究成果。可是这些成果当中,让人觉得:或是专门性太强,“见树木不见林”,或是反过来,“见林而不见树”。前者欠缺归纳和整合,而后者则欠缺具体的分析和个人的创见,或者说,  相似文献   
747.
当前,部分青年存在着身体审美观的偏差,主要表现为身体审美的主体意识销蚀、物化倾向凸显、内在沉淀不足等。资本与媒介共谋下身体消费的异化、个体化进程中青年自我认同意识的催化、青年身体美育的长期缺位,是当代青年身体审美观偏差的生成主因。青年身体审美观偏差不仅曲解了身体之美的本质,造成青年身体本真意义的失落,影响了青年身心健康成长。为此,要从加强审美引领,营造崇尚健康之美的媒体生态环境,培育审美理性,塑造青年健康至上的身体审美情趣,注重精神滋养,养成青年内外兼修的身体审美境界等维度对青年身体审美观偏差进行匡正。  相似文献   
748.
古典小说名著《红楼梦》不仅塑造了一批形象鲜明的文学艺术形象,还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系列贵族青年男女自发组织的精神文化活动,其中尤为引人注意的是大观园内的几次诗社。在第三十八回的菊花社中,“潇湘妃子”林黛玉凭借《问菊》《咏菊》《菊梦》三首诗被公推为菊花诗魁。这三首诗不仅是林黛玉杰出诗才的突出反映,更融入她个人的幽微情感和隐曲心思。黛玉的形象气质与“菊花”意象的文化内涵关系密切,通过赞美菊花的生命、歌颂菊花的精神,反映出强烈的自我生命意识。诗中巧借陶渊明称许的“千古高风”,抒写了菊花“孤标傲世”的风骨节操。林黛玉菊花诗的创作过程符合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的审美方式,反映了凝神静观、物我两忘的独特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