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1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近代商人捐资兴学活动是教育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亟待开拓的园地。中国教育近代的启动和发展得到了进步商人的大力支持,他们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推进者之一。近代商人以多种形式参与办学或捐资助学,形成了中国近代办学的新格局。近代商人将其思想观念渗入到具体的办学实践活动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风格。  相似文献   
12.
对晚清著名学者、教育家张裕钊“兴学育才”的教育主张、反对科举制度、崇尚“通经致用”的学术文章、倡导学习“西学西艺”等教育思想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近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寻求祖国“自强”之策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物质接触”“制度借鉴”和“精神交往”三个阶段。但不论是处在哪个阶段上的仁人志士,都不约而同地将“兴学养才”、发展教育视为祖国救亡之道、富强之本,并由此对封建传统教育进行革新,使之走出中世纪,进入近代化。  相似文献   
14.
由于缺乏兴办新式教育的经验,近代中国兴学观念、学制系统乃至一些具体措施,都来自对西方国家的模仿;由于缺乏兴学资金,政府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由于引入的是异质教育,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长期难以适应.由此形成近代中国兴学过程中的三个鲜明特点:模仿发达国家的教育,广泛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教育活动,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处于难以适应之中.  相似文献   
15.
范仲淹针对北宋重科举轻教育的局面 ,提出要重视地方州县的学校教育 ,科举考试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在他的积极推动下 ,促使宋代产生了一系列专科学校并出现了第一次兴学运动  相似文献   
16.
范仲淹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教育改革家。范仲淹从政初期,就重视教育,着手兴办学校。公元1044年,范仲淹在宋仁宗和改革派大臣的支持下,主持了北宋历史上第一次兴学运动,史称“庆历兴学”。范仲淹不仅勤奋治学,积极兴学,还善于发现人才,注重培养和推荐人才,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重教兴学荐才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7.
从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来看,北宋后期由蔡京所主持的“崇宁兴学”有其历史必然性。北宋长期以来的右文政策,唐宋之际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变迁,科举取士制度在北宋更趋完善,以学田制为核心的多种教育经费筹措方式的更加成熟,雕版印刷业和造纸业的兴盛以及北宋中期历次兴学已有的成就,特别是王安石变法时期在教育制度方面的一系列创新都为“崇宁兴学”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宋徽宗、蔡京等人借北宋后期加强思想专制的趋势,大兴党禁、打击异己,不自觉地促成了这种可能性向必然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18.
陈平 《收藏界》2010,(6):100-101
此文所述雕钱工艺,尚可探讨,文图均未尽如人意,但其思路及以图解文的做法颇可供广大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太原市尖草坪区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度重视“百校兴学工程”。 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工作领导组,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议定百校兴学工作。二是分工明确。尖草坪区“百校兴学”工程领导组将项目学校分解到各职能部门,责任落实到有关领导。三是精心指导。  相似文献   
20.
李蕾 《今日教育》2009,(10):44-44
1874年,陈嘉庚出生在福建厦门集美一个僻静的小渔村,这里曾是郑成功距金厦抗清的据点之一,在此曾发生过激战。从小受深明大义的母亲的影响,陈嘉庚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爱国爱乡的种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