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620篇
科学研究   36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38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21.
启蒙何来起死回生近期有关"启蒙"话题的图书,要算许纪霖的《启蒙如何起死回生》和《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抢眼。同是沪上学者的周小康撰文批评说:"其实,无论是《启蒙如何起死回生》还是《当代中国的启蒙与  相似文献   
722.
康德立足于普通人的道德意识而抽象出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由此派生出三种表达方式,把道德意识逐步引向自由意志的自我立法,使得行动主体具有了人格的尊严,并激发起"敬重"的道德情感,并最终在实践理性批判中确立了自由意志在人类道德行为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723.
唐程 《文教资料》2010,(32):75-76
佛学“五蕴”和康德第一批判之家族相似在于认识论.我们通过海德格尔哲学与佛学之比照,可见二者存在论层面上莫名缠绕的家族相似。本文通过两相比照,为中西哲学的会通提供新依据,避免各自的执象而求,从而通达哲学本身,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相似文献   
724.
项征 《文教资料》2010,(7):97-99
审美自由论是康德经验论美学的重要理论。康德从审美的无利害性、共通感、普遍必然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四个契机,论述了审美活动的本质特征。康德认为审美活动是主体审美经验的自由活动,他从四个契机出发.把审美活动的自由.从对审美对象的感性形式体验.引申到人的本体性能力上来,想象力活动及审美超越是对人的审美能力的确证,是人的本性自由的直观表现,体现了人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725.
李泽厚以工具本体论为核心的主体性实践哲学中的"主体性"其实就是关于人的主体性问题,这是基于社会实践观基础上将人的问题置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总体进程中进行思考的结果.在由工具本体论转向心理本体论之后,李泽厚力图突破唯物史观,从精神层面对人的生存问题进行更为深刻的哲学反思,但未能形成更为系统性的美学理论创造.  相似文献   
726.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以道德动机为基点批判幸福主义伦理学,引出了“善良意志”“道德命令”“意志自律”等概念,构筑起以德性论为核心的道德义务论体系。康德道德义务论的理论贡献及其主观性、形式性、抽象性理论局限与困境,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之进行批判改造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克服与解决。对康德道德义务论的批判改造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为我们重塑人的道德社会性本质、强化道德理念与实践的统一、发掘新型生态伦理的现实路径以及构建人类道德共同体提供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727.
康德前批判时期的物质理论可以被重构为一种形而上学演绎体系,而康德在回应基本物质可分性之争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物质理论。康德将本质的自然力视为形而上学第一原则,将基本物质确立为由此自然力的作用范围所规定的物理单子。物理单子具有广延性,通过力的作用范围填充空间,以力壳原子在场。虽然力壳原子所填充的空间在几何学意义上无限可分,但力壳原子本身在物理学意义上不可再分。力壳原子的中心点不存在坚硬的微粒,处处存在的只是力的作用。康德的这种物质理论由于其既缺乏实验依据又缺乏数学演绎而失败,但在科学思想史中以及在康德哲学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28.
20世纪的中国文化,不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单纯延伸,而是在同西方文化激烈冲 撞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西学东渐中,德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最大。而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康德和黑格尔哲学的传播,不仅播种了科学、民主、法治的理念,而且以其新的伦理价值为中国传统的现代转型注入了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729.
本文基于哲学基础到教育思想再到现实观照的逻辑,从康德人学思想中“人为自然立法”的认识论、“人为自身立法”的德性论和“人是最高目的”的目的论三个方面出发,分析康德教育论述中的感官训练、道德教育、尊重儿童等内容所蕴含的有关人的认识能力、道德准则、存在本质等方面的人学观念,并进而揭示其人学与教育思想间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康德教育论述的逻辑架构展现了他从认识论到德性论再到目的论的人学思考逻辑;另一方面,康德教育论述的思想内涵也处处与他对人的认识和理解相关联。对康德人学及其教育思想的诠释不仅有助于一线教师理解我国许多教育论述之哲学基础,还可为当今的“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等教育研究和改革路径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730.
《纯粹理性批判》解决了康德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即“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但其最杰出的贡献,在于从认识论的角度阐发了能动的主体学说,强调人在认识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只有能动的主体才能真正正确地揭示人类认识的奥秘。能动的主体是认识的前提并贯穿在整个认识过程中,影响着认识的各个方面,主要集中体现在知识的构成和形成,知识对象的建立以及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关系等方面;并且,认识的主体性根源于“自我意识”或“统觉”的先验统一性。康德的主体理论对以后的各派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