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1篇
教育   29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135篇
综合类   35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撑竿跳高的起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撑竿跳高起源于人类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活动技能,在人类与自然界斗争中为了越过一条较宽的河沟,为了越过一定高物,人类利用一根能支撑的木竿将自己的身体越过一定远度和高度,这就是撑竿跳高的雏形。 根据史料记载,在18世纪中叶,德国学校体育教材中出现撑竿跳高的内容,到19世纪,欧洲有些国家开始了撑竿跳高的比赛,直到1817年才有了第一个撑竿跳高的纪录(2.29米)。当时利用白蜡树竿子做撑竿,运动员采用了“爬竿”技术。1866年,在英格兰田径  相似文献   
162.
运用数理统计和对比分析及文献法,对国内外10名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摆体的相关技术参数进行分析处理,比较国外运动员和我国运动员各技术指标的差距,为撑竿跳高摆体技术的教学和训练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3.
浅析现代撑竿跳高插穴起跳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撑竿跳高的插穴起跳技术 ,结合当代世界优秀运动员的一些技术特点 ,从运动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的角度 ,作了简明扼要的分析 .  相似文献   
164.
采用运动学摄影测量等研究方法,对2017年天津全国运动会中男子撑竿跳高项目决赛前4名国际健将级运动员和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撑竿跳高项目前12名男子运动员的技术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基于能量转化过程,撑竿跳高的运动过程可简单的化分为能量获得(持竿助跑、插穴起跳)、能量储存(悬垂和摆体)以及能量释放(团身、伸展和过杆)三个阶段,该划分方式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人"与"撑竿"相互作用的关系,各阶段对应的技术动作要求。(2)能量获得阶段,国内外运动员均呈现出"追竿式"的持竿助跑技术特征,但我国运动员与国外运动员相比,全程持竿助跑节奏偏慢,且后四步在举竿动作中速度损失较大。在插穴起跳过程中,未能表现出预先起跳的"自由起跳"技术特征,造成水平速度过早受到撑竿制约,影响了"人-竿"系统动能的获得。(3)能量储存阶段,我国运动员身体躯干拉开不够,造成摆体动作速度缓慢,躯干摆动和摆动的总幅度均小于国外运动员,这均会影响我国运动员撑竿的大幅度弯曲,不利于"人-竿"系统向弹性势能的转化。(4)能量释放阶段,相比于国外运动员,我国运动员团身动作不够充分,直接导致伸展偏离角较大,体现出我国运动员伸展动作不够向上,"人-竿"协同运用的效果不佳,影响了"人-竿"系统的弹性势能对人体向上动能的转化。  相似文献   
165.
166.
以我国优秀撑竿跳高运动员杨雁盛的技术为研究对象,对其2006-08—2007-08份所参加的各次大赛技术进行跟踪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生物力学测量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选取的主要指标进行运动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杨雁盛最后两步助跑至起跳身体重心水平方向速度损失过大,垂直方向速度增值过大,从而造成起跳垂直分力过大,致使腾起初速度减小,但整体赛次起跳阶段重心腾起角度保持较好,符合撑竿跳高对起跳腾起角的技术要求;步幅和步频基本符合撑竿跳高最后两步步长变化的技术要求;起跳离地瞬间摆动腿髋角偏小,但大小腿折叠角度基本符合撑竿跳高技术要求;起跳点位置偏近是起跳效果欠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7.
运用文献等方法对优秀撑竿跳高运动员的竞技特征进行研究,主要结论:男运动员的平均年龄为27.6岁,女子为25.7岁;男运动员的平均发挥率为98.84%,女子为98.56%;男运动员的超水平发挥率为27.5%,女子为20%;男运动员的年龄与发挥率之间呈低度正相关,而女运动员年龄与发挥率之间为低度负相关。男运动员大赛中的最好成绩在5.90m左右,前8名平均成绩在5.75m左右;而女运动员的大赛最好成绩在4.90m左右,前8名平均成绩在4.60m左右。男运动员的起跳高度一般为冠军成绩的92.8%,比赛中冠军一般跳6个高度左右;女子运动员的起跳高度为冠军成绩的85.30%,比赛中冠军一般跳过8个高度左右。男运动员的平均成功率为58.59%,女子运动员为73.65%,女运动员有更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部分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起跳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9.
刘涛 《华章》2013,(15)
本文主要从现今撑竿跳高运动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分析撑竿跳高训练的主要技术环节,主要内容和撑竿跳高的特点,介绍了撑竿跳的主要特点,还有自己对于撑竿跳高在教学。训练中的问题和看法,以期更好地服务教学训练需要。  相似文献   
170.
我国男子撑竿跳高与世界水平差距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陶于 《体育与科学》2003,24(1):53-55
综合运用文献、比较、关联、逆向及系统科学等方法,对影响撑竿跳高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筛选,确定一般因素和专项因素2大类12项子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我国与世界水平差距的主要因素是专项因素。其中起跳腾起初速度小,水平速度损失大是造成功能(Ek=mv^2/2)减小,最大弯竿量势能(Ee=ks^2/2)不足的决定因素,也是造成我国与世界水平差距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