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1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86篇
教育   2436篇
科学研究   124篇
各国文化   113篇
体育   1047篇
综合类   464篇
文化理论   117篇
信息传播   424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127篇
  2015年   202篇
  2014年   332篇
  2013年   394篇
  2012年   406篇
  2011年   441篇
  2010年   370篇
  2009年   327篇
  2008年   357篇
  2007年   256篇
  2006年   217篇
  2005年   164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134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民间文学的思想内容首先表现在劳动上。其作品不仅直接伴随劳动,表现劳动生活,流露热爱劳动的感情,而且与优良民俗相互包容,互为表里,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支配着人们的意识与无意识。  相似文献   
92.
民俗课和方言教学都是当今教育界在探讨尝试的内容,以宁波地区小学课堂为例,在中小学的民俗课中介绍方言知识,具有了解地域文化、丰富表达、锻炼思维、发挥隐性德育等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93.
为了更好地推进新时代高校体育教育内涵式发展,采用文献研究法,将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体育学的改革与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移植与初创期、恢复与调整期、壮大与规范期和新时代发展期。目前高校体育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学科整体学术性不足、学科发展速度偏慢、不适应体育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在高校中地位较低等。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指导思想下,我国高校体育学改革和发展的策略是:加快高校体育教育的学术内功建设、完善高校体育学科体系建设、专业设置切实符合新时代体育人才培养需要和争取成为独立学科门类。  相似文献   
94.
华林 《铜仁学院学报》2006,8(2):14-15,26
民间文学是研究民俗,民间俗信的重要线索和重要依据: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民间文学常常反映出一个地方或一个民族的民俗。而民俗又反映着一个地方或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和文化氛围。研究铜仁的民间文学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铜仁独特的民俗,而且对于开发铜仁,建设铜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5.
过年给孩子压岁钱是我们中国的民俗传统,它寓意着长辈对晚辈的一份美好祝愿,那么,今年,您想不想换个给法?[编者按]  相似文献   
96.
民俗生活对曲艺的影响是深刻的、全面的,关系是天然融合的。民俗生活促成了曲艺的不同曲种和风格;曲艺依赖于民俗生活,反映民俗生活;民俗生活蕴涵着民众的心理需要,体现着民众的道德行为;曲艺表现出来的高尚道德行为对民众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7.
民俗摄影以丰富的民俗事象为创作土壤,反映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自身的视觉形象体现着民族的、历史的学术价值。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文化保存和传播做出积极贡献。民俗摄影是一个文化体验和发现探索的过程。  相似文献   
98.
民间美术与民俗是在劳动人民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它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总的"生存与繁衍"意识,表现出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并且渗透在他们生活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99.
司马迁不仅是中国纪传体通史的鼻祖,在中国民俗调查与研究上也是位开先河的人物。弱冠之年,他便离家南下,不畏艰难、不惧险阻,跋山涉水,调查民俗。入仕后又以公务之便,忙里偷闲地调查,第一次对全国民俗的特征作了精确的阐述。他的《史记》成功的奥妙之一,便是匠心独具地运用民俗材料来塑造人物,他对民俗的关注为后世史家所祖承,成为中国史学的一个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100.
歇后语是流行于民间的特殊语言形式,甘肃陇南方言歇后语可分为喻义性和谐音性两种类型。甘肃陇南方言歇后语的文化内容极其丰富,具有白文异读、使用语气词、具方言特色词、体现甘肃陇南地区民俗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