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教育   46篇
科学研究   6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瞎和聋     
高源 《中学生百科》2015,(10):20-21
发现美,实在是一种能力,天赋和幸运。看不见普通事物中无与伦比的美,对艺术家来说,就是一种"瞎"。以前看见"瞎"和"聋"两个字,只当是眼睛看不见和耳朵听不见,最近才发现没那么简单。我带着游戏的心理,粗略把它们总结为三种状态。第一种状态当然是人们通常理解的,失明和失聪,是生理上的缺陷,无需多述。第二种状态大概可以表达为"视而不见"和"听而不闻"。眼睛和耳朵没问题,能否看见和听见取决于人自己的意愿,固执而有趣。我是个一旦专心致志就完全忽略视觉呈现的人,比如看书走神儿的时候,我明明满眼是字,但它们  相似文献   
12.
左边?右边!     
张小陌 《小学时代》2014,(12):18-19
<正>咖啡猫刚刚从英国回来,正在家里倒时差,糖果姐姐来家里看望他,关心地问他感觉怎么样。咖啡猫用一个字概括了此次旅行的感觉——晕!是什么搞得咖啡猫晕头又转向昵?糖果姐姐,时差的晕就不说了,关键是走路、开车都是晕晕的,和咱们规定完全是相反的,我好多次都走错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就让我们帮咖啡猫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相似文献   
13.
《少年文摘》2015,(5):96-97
“自由是什么?”我试着找寻可能的答案,可每一次都是无疾而终。这似乎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但我们不难发现:对于自由的渴求总是伴随着某种过度的束缚和压抑而产生的。当我们处在程式化的生活状态之下,很容易产生渴望轻松、渴望自由的想法,而且这种渴望异常强烈。可是我们同时也发现:过度自由的情况下同样也会导致寻求束缚的愿望。当忙碌的  相似文献   
14.
作为9岁男孩的母亲,当写下这个标题时,便意味着给自己出了这样一道命题:写出孩子带来的变化。我随手写下来的是:更有耐心,更有弹性,更会安排时间,有更多的新爱好,生活方式更健康……当然,每句话背后也或多或少夹杂着五味的潜台词,我知道即使不写出来,你也一定懂。  相似文献   
15.
寻常的隐私     
我第一次有了"身体"的意识是在我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那时的我身高已经接近一米六,属于班上的绝对大高个儿,更关键的是,我开始发育了。那是一个很尴尬的年龄段,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面对自己的身体变化都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于是,身体发育明显的孩子成为了同龄人开玩笑、甚至是耻笑的对象。我们的身体一边在不可挽回地迈向成人的世界,而内心却一边用一种极其幼稚和愚蠢的方式去拒绝它。我记得那种被嘲笑的感觉,它让我第一次有了关于身体的羞  相似文献   
16.
正在寸土寸金的北京环球金融中心,24岁的湖南常德青年、北京大学法学院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张天一开了一家"伏牛堂"牛肉粉店,海报招牌上写着:"硕士粉,良心粉"。和他一起创业的三个小伙伴有硕士、MBA,还有前公务员。一边是"高大上"的北大硕士头衔,一边是"引车卖浆者流"的职业,两者相撞,引发了网友对"接受高等教育究竟为了什么"的争论。  相似文献   
17.
乱弹陌上桑     
李娟敏 《现代语文》2014,(11):67-68
汉乐府《陌上桑》是一篇很经典的文学作品,很早就学过,现在再读仍然觉得很有味道。它开篇说"日出东南隅",日为什么出自东南呢?两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东升,正西落;我国位于北半球,春分经夏季至秋分,太阳直射北半球,日升东北,落西北;秋分经冬季至春分,太阳直射南半球,日升东南,落西南。这样看来春分之前太阳出自东南应该没问题,但这日出时分主人公秦罗敷要去干什么呢?"采桑城南隅"。  相似文献   
18.
<正>与女儿谈论爱情阴雨绵绵的午后,上高一的女儿跟我聊起了女追男的坏处。她深刻地说道:"因为男生被倒追了,没有体验过为女生心动,也没体验过那些追求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所以他会不知珍惜。"我心里小小地吃了一惊,沉思半晌才问:"是书上说的,还是你自己总结出来的?"女儿冲我眨眨眼:"这可是我们宿舍女生一起总结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正以对待"读书"的态度为标准,我们身边的孩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拿起书就不想放下,一天到晚手不释卷,扎在文字当中,拉都拉不出来的"书虫";第二类则是看见书就头疼,看见文字就眼晕,每读一页书都像死过一次的"厌书"分子。为什么都是同龄人,但是大家对待看书的态度会有这样截然相反的差别呢?研究人员发现,是否喜  相似文献   
20.
viwill 《大学生》2016,(6):78-79
做人,当然要"明事理"。不过,让自己能够想明白,并不是为了至少并不仅仅是为了说服他人,或者与他人争论;相比而言,更重要的是为了让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选择触发行动,行动构成命运,思考决定命运的例子很多,可大可小。2013年,有位老师在一个网站上开了门课程叫《以理服己》,这位原来在新东方教托福作文后来留英归国的李笑来博士认为,以理服人几乎不可能,"以理服己"才是更重要的。读完这个课程,你发现之所以遇事脑子经常卡壳,也许是因为不会正确思考,自然做不出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