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523篇
科学研究   17篇
各国文化   19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17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8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唐末科场弊端丛生,"豪贵塞龙门之路,平人艺士十攻九败"的情况,注定了那些朝中无奥援、家中无厚积的文士往往久困科场.他们为求一第,或结为群体以诗名相吹嘘,以期博得主司的赏识;或奔走于权门大宅干谒请托,以求提携,因此诗坛上出现了许多与进士科密切相关的合称,如"咸通十哲"、"芳林十哲"、"九华四俊"、"三罗",成为一种颇具唐末时代特征的文学现象和社会现象.对合称的来源、含义以及诗人之间的交往等问题进行考察,有助于我们对这些诗人群体及个体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2.
许圣义  许昌浩 《教育》2011,(8):60-61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  相似文献   
3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考历史试卷中传统的纯记忆性的选择题已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材料型选择题则从一开始的小荷才露尖尖角发展到了今天的接天莲叶无穷碧。体现了新课程对考生四大能力的要求。  相似文献   
34.
冯健郁 《收藏界》2011,(9):68-69
我国的科举制度创始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废除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历经1300年,是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手段。然而,对于那时的读书人来说,科举考试却是取得功名和高官厚禄的有效途径。科举时代,读书人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35.
清代的科举制,有关论著大都从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代皇帝顺治开始,其实清朝的科举制萌芽于皇太极时期。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就皇太极时期实行科举制的情况加以阐释,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36.
记者从山西省文物局了解到,我省运城市临猗县一村民家中珍藏着20余册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卷文、文章,对研究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省文物局日前在运城市进行民间文物摸底普查时,在临猗县的乔同华老人家中  相似文献   
37.
寇江南 《科教文汇》2011,(3):192-194
清末,中国面临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近代海防意识逐渐形成,海军建设成为国防之重,海军的近代化教育模式得到推崇,科举制度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走向近代化与此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38.
从人才观念的发展变化视角出发,找出人才观念与历史、政府、国家和社会等不同层面的关系,总结出科举制度下中国社会人才观念的发展与变化,融合了古今中外社会学、哲学等方面的观点,试图揭开科举制度下人才观的社会思想和文化背景,并找出适用于当今人才工作的宝贵经验财富。  相似文献   
39.
以石家庄市栾城县窦妪镇梁英敏墓碑为切入点,从清代科举制度、地理志、人物志等方面进行梳理。尤其是碑铭内容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当时科举考试的时间、过程等情况,为研究清代科举考试的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40.
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诸多方面都有产生过极大影响。其得到的评价也褒贬不一,在选官制度的视野里,我们应全面、客观的审视这项制度,综合其利弊得失,为今所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