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2篇
各国文化   10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6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2010年,岳麓书社"博导文丛"推出王齐洲教授的《稗官与才人——中国古代小说考论》(以下简称《考论》)。该书收集了作者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部分论文,这些论文分别发表于《文学遗产》《国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其中不少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中国人  相似文献   
82.
全元散曲》共有十二支曲子用到了“连云栈”,文章在对“连云栈”典故考证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其意义,并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一是借连云栈行走之艰险,比喻仕途之险恶,表现隐逸情怀;二是无寓意,取其实指意;三是语涉双关。  相似文献   
83.
明代杰出的学者和文学家杨慎,嘉靖二年(1524),因"议大礼"案被贬云南永昌永远充军。直到病故,才由他的妻子黄峨接榇回四川新都。主要考证杨慎谪戍永昌的基本路线和他在永昌的具体时间。为进一步研究杨慎及其对保山历史文化产生的影响提供考证材料。  相似文献   
84.
近年出版的清华简《说命》,本文从四方面进行考论:一、神怪故事非《尚书》所宜有;二、傅说言论庸俗而无所作为;三、王的命语冗长而不切实际;四、他籍引文多数杳无踪影。而《尚书·说命》三篇,完全没有上述这些弊病,是具有珍贵价值的古文献。清华简编者应实事求是地比较清华简和《尚书》两篇不同的《说命》,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85.
宋朝统治者设置诸多司法机构以相互制衡,制定严格的程序保障机制,执行严格的法官约束机制,以保障司法案件能够得到公正处理,在司法审判实践过程中有许多彰显"人文关怀"之处,值得后人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86.
对颜延之的研究很长时期都比较冷落,杨晓斌《颜延之生平与著述考论》是该领域的最新成果。本书基于求真求实的学术态度,以及揭示历史真貌的学术理念,在研究上突出体现了三个特征,即精锐的问题意识、细密的考辨论证、坚实的文献基础。书中对颜氏生平疑点的考证、著述的辑佚以及传世《颜延之集》版本的考论,条分缕析,切中肯綮,非常具有说服力。《颜延之生平与著述考论》为颜延之研究解决了诸多基本问题,是作家个案研究的新突破。本书不仅在具体问题上提出了精审的见解,而且对于同类学术领域和学术问题的研究,在研究体系和研究理路方面也树立了可资师法的范式。  相似文献   
87.
《文心雕龙·时序》十处引用《诗经》成辞,是《文心雕龙》引用《诗经》成辞较多的一篇。内容涵盖《诗经》风、大雅、颂三个部分,涉及《商颂·长发》《大雅·烝民》《齐风·猗嗟》《大雅·文王》等十个篇目。这一方面是刘勰征圣宗经思想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论证的需要,"援古以证今"更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88.
余英时先生考论章学诚"六经皆史"之论,以为"六经皆史""实为针对东原'道在六经'的基本假定而发,同时也是对顾亭林以来所谓'经学即理学'的中心理论作一种最有系统的反挑战.""从心理层次看,实斋十分需要一个源远流长的学统作为他自己的后盾,不然他将无法与承朱子之学数传而起的戴东原相匹敌.""实斋说梨洲的浙东之学较之亭林为源远流长,又说南宋以来浙东儒哲言性命者必究于史,这些显然都不免有夸张之嫌."  相似文献   
89.
卢兴国 《寻根》2013,(4):139-142
山西洪洞寻根 五百年来,有个民谣在齐鲁大地代代流传,妇孺皆知,影响广远。那就是:"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从而,人们把"大槐树"和"老鹳窝"当作了惜别故乡的标志,把山西洪洞认作姓氏的祖地,即所谓"根"。  相似文献   
90.
戴海斌 《中国文化》2012,(2):196-204
张佩纶(1848—1903),字幼樵,号篑斋,直隶丰润人。同治九年(1870)举人,次年联捷进士,授编修。历任侍讲学士、署左副都御史。中法战争中受命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兼署船政大臣,战败遭褫职戍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