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3篇
  免费   0篇
教育   612篇
科学研究   24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29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天一阁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藏书楼,但它的藏书又是不让人阅读的.本文对比古代西方私人藏书的开放性,从古代中、西方社会制度和文化比较的角度,探讨范氏家族暨中国古代私人藏书"私而不公"的原因.指出宗法制度和建立其上的儒家文化,导致我们的古人没有公共意识,只有家族权力认同,范钦藏书实为文化荒诞.  相似文献   
52.
《等待戈多》是现代荒诞派戏剧中的一部经典剧目,在一个看似喜剧的关于等待的悲剧故事里,探讨后现代社会中人类每天重复着自我的荒诞意义,用感性的、理性的、荒诞的、哲理的方法来剖析这个潘多拉的盒子,启示人生此刻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3.
"性爱"是生命本体的基本组成部分和个体行动的原动力之一.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当它和似乎永远伴随着人类的"荒诞"缔结姻缘时,必然会对个体生命及其本质产生基础性撞击,最终这种激烈矛盾运动不可避免地带有了形而上的时间意义,进行着深刻的自我消解与存在意义上的回归.正是在这种非同一般却又必然需要的消解和回归中,生命拥有了全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54.
台湾作家蔡逸君的小说《蓝色的马》对社会生活中人的内心深处所普遍存在的单调、精神空虚、深感为物所累、为物挤压而产生的无名恐慌心理情绪和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所引起的心理变态进行了深刻、准确的揭示,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独到的思想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5.
本文以在研究界备受冷落的王蒙的“荒诞小说”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一历史批评、文化学和叙事学等多种研究方法,从考察王蒙先生的“荒诞”观念出发,深入内在的文本情势阐释之中,通过对几个文本的细读,重点考察了王蒙荒诞小说的内在情势。作者认为,在这些荒诞小说中,始终交织着“真”-“幻”、“个体”——“群体”的对立结构,从而形成了文本的荒诞意味。  相似文献   
56.
阎连科的小说《受活》以极度荒诞的独特方式对身处现实与历史洪流中的人进行观照,揭示了社会对人规范性、人性在异化过程中的失落以及人类尴尬的生存状态与无处逃遁的困境。  相似文献   
57.
荒诞是加缪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加谬的散文随笔集《西西弗神话》对荒诞的产生、表现以及对待荒诞的态度作了详细阐释,是20世纪最具体系性的关于荒诞观念的文本。《西西弗神话》是理解加缪文学作品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58.
《局外人》中频频出现的‘光’这一意象,具有反传统的象征意义——从对理性和希望的象征转为刺目的恶性强势象征。暴露出理性结构体自身已经出现问题,并被问题带上了歧途。从而"为人"的理性精神变成挤压人的精神空间的暴力。私人体验的自由权力和言语权力逐步沦丧。默尔索式的"沉默"成为向人们启示真理的最有效的方式,最后遭到理性暴力将其处以极刑的审判。  相似文献   
59.
新生代女性文学写作在经历了理想主义与现实生活的撞击剧痛之后,从往日的绚烂繁华渐归于平淡自如,在恐惧与惊喜中又添加了几分自制与理性.它突出地表现在女性作品对性别意识的日益自觉与独立,对生活乃至生命本体的审视与顿悟,以及叙述方式、创作观念、审美价值的自成体系,从而使新时期女性文学蕴涵着丰厚而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0.
卡夫卡在其文本《城堡》中,叙述了一个被称之为K的想要进入城堡而终不得的故事。K的焦虑与执着,恰好折射出卡夫卡在特定的家庭、种族和历史语境中的焦虑与反抗。卡夫卡与K的精神内涵具有惊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