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8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9篇
科学研究   21篇
各国文化   25篇
体育   41篇
综合类   11篇
文化理论   8篇
信息传播   4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自清入关至乾隆时期,清朝为了“安定蒙古、稳控西藏”的政治目的,优崇和扶持藏地的喇嘛黄教。皇室的这一政治政策却使得原本就具有甚强渗透力的藏传佛教文化在内地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再加上民间交往和朝贡贸易、茶马互市等带来的契机,藏传佛教文化在内地的发展很快又见新潮。  相似文献   
32.
裕固族民间文学的多元性的形成,继承了裕固族先民在古代创造的灿烂辉煌文化。裕固人的先民最初信奉萨满教,萨满教是裕固族原始宗教的主体。东迁后,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又深受藏传佛教文化及汉族、回族文化的影响,构成了裕固族民间文学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33.
嘎巴拉碗是藏传佛教密宗的重要法器,用人的头颅制成,头颅骨乃密宗供佛之法器,是大修行者身前发心将自己的头颅供养佛的,密教中对佛、菩萨有外、内、密三种供养法,头颅的供养属内供养法,象征行都将自己的清净身、口中、意供养佛,是藏传佛教的一种大供养法。  相似文献   
34.
赵利文 《文化学刊》2013,(2):146-150
近十年来,五台山佛教研究出现新气象,即五台山藏传佛教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研究五台山文化的时候,必须面对藏传佛教,学术界触角的延伸对于深刻理解汉藏佛教在五台山的融合与交流有深远的启迪作用,藏传佛教朝代研究、教派及高僧研究、寺庙及佛像艺术研究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研究领域有待扩展和深化,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及理论有待升华。  相似文献   
35.
36.
清在入关以前,已经通过蒙古接受了藏传佛教的一些影响。那么,人关后北京的藏传佛教情况如何?八旗蒙古人的信仰是怎样延续的?清廷对藏传佛教的政策又有何调整?针对以上问题,挖掘研究有关察罕达尔汉绰尔济即后来的察罕达尔汉呼图克图的历史,意义重大。此外有两种情况是比较特殊的:首先是在清代驻京呼图克图当中,察罕达尔汉呼图克图的前世察罕喇嘛是首先来到北京驻锡的。  相似文献   
37.
元代蒙古人接受藏传佛教伊始,翻译佛经即成为最重要的内容。16世纪后期,藏传佛教再度传入蒙古地区。俺达汗和林丹汗时期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印度、西藏佛教经典的蒙译,丰富了蒙古人的精神生活,极大地推动了蒙古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佛教文化构成了全部蒙古文化最重要的部分。同时,译经活动也为佛学的深入研究、保留印藏文化的优良传统做出了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8.
藏传佛教萨迦派及其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迦派是藏传佛教的一个重要派别,在藏族历史上占有显著地位,在元朝统一西藏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藏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本文对它的产生背景、家族源渊、历史作用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39.
萨迦派是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之一,他们坚持招收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勤奋学习的僧人,注重培养僧人的全面素质。在教育制度上采用学分制,井分期分批派管理干部到内地学习,重视干部的年轻化、知识化。  相似文献   
40.
敦煌莫高窟第465窟壁画是藏区以外现存最早、 最完整的藏传风格寺庙壁画,在藏传佛教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断代意义。该窟壁画中的个 别双身图像不见于传统的藏传佛教造像体系,对壁画双身像身份的确定,有助于对整个壁画 表现的宗教义理、教派传承,乃至于艺术风格和创作年代的判定。作者根据谢稚柳先生《敦 煌艺术叙录》的藏文记音和藏传佛教造像学描述,对壁画中的双身图像进行了初步的辨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