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388篇
科学研究   57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34篇
信息传播   5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31.
我国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制度,这对行政纠纷的解决有诸多消极影响,本文在探讨行政调解常制度合理性的基础之上,对我国行政调解制度的建立提出一些初步的设想,即本着自愿、合法、便民、高效的原则,明确可进行行政调解的范围、规范法官对调解的介入及赋予调解书执行力,设置相应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532.
目前高校拥有对学生的处分权,关涉学生的受教育权与学习权。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应该扩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明确学校的行政被告主体资格,行政复议与诉讼并举,同时还可以借鉴仲裁制度的优点。  相似文献   
533.
文章先介绍了行政公益诉讼的概念及特征,然后从行政公益诉讼的角度阐述拓展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必要性、做法及意义。  相似文献   
534.
浅论非诉行政案件执行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诉行政执行是将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提交法院审查、执行,通过分割行政权来达到最大限度地保护相对人的利益、防止滥用行政权的目的。从现实情况来看,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并不意味着行政行为的合法、正确。在我国诉讼环境不佳、公民意识不强的情况下,进一步完善非诉行政案件的执行制度,对减少行政侵害的发生,保护相对人的利益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35.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职权和《行政诉讼法》的受案范围,论证了以党委名义做出的决定与以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名义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具有等同性,前者不属行政诉讼的范围。当政府和党委联合实施了具体行政行为,党委也不会因与行政主体共同做出具体行政行为而转变为行政主体,仍是非行政主体。既不是行政主体,也就不能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  相似文献   
536.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为公民知情权的侵害提供了相应的法律救济途径,如何规范司法行为,保障有序诉讼,如何规范信息公开行为,保障公民知情权,减少诉讼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537.
赵迪 《大观周刊》2012,(23):79-80
摘要:行政诉讼原告主体资格的认定一直以来在司法实践中都颇有争议,"民告官"在启动环节便存在了诸多阻碍,使得公民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对于行政机关的监督作用也不甚明显。本文将通过对于行政诉讼原告主体资格认定的分析和研究,试图探寻未来原告主体资格认定明确的标准。  相似文献   
538.
为了解决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后,启动诉讼程序与审查“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复杂性之间的矛盾,扩大对违法抽象行政行为的救济范围,应将不服抽象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的适格原告,区别于不服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的适格原告,将其划分为程序适格原告和实体适格原告,以期对我国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39.
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修订,中国具体司法实践中行政纠纷案件逐渐增多。而行政相对人是否有资格提起行政诉讼,“利害关系”为关键性标准。文章对比司法实践案例发现仍有大量具体问题存在,这导致此类案件的上诉率极高等现象出现。探究合理且可行的认定标准,既可以体现依法行政,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又可以让法官对于司法资源的分配更加规范化,从而更好地维护司法的至尊地位。  相似文献   
540.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07年1月通过,2019年重新修订实施,从法律层面对政府公开信息的义务和公民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作出了相应的规范。随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逐步推进,近年来,档案馆作为提供政府信息公开的场所越来越被公众认可,到档案馆查询利用政府信息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然而当利用者的查询利用需求得不到满足时,由此产生的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也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