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64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25篇
教育   4792篇
科学研究   1064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153篇
综合类   271篇
文化理论   59篇
信息传播   1103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149篇
  2015年   240篇
  2014年   540篇
  2013年   432篇
  2012年   604篇
  2011年   693篇
  2010年   558篇
  2009年   556篇
  2008年   609篇
  2007年   525篇
  2006年   397篇
  2005年   331篇
  2004年   322篇
  2003年   240篇
  2002年   194篇
  2001年   149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论述什么是隐性知识,隐性知识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事档案的基本含义。人事档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22.
23.
隐性采访,这种被人们称为“偷拍偷录”的新闻采访方式,眼下正越来越受到新闻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媒体记者的偏爱。尽管有人对这种采访方式提出异议,但这并不妨碍它对热衷于挖掘“秘闻”的新闻记  相似文献   
24.
[目的/意义]文章对科技政策隐性扩散路径自组织方法进行研究,挖掘科技政策文本包含深层语义信息,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为科研人员拓展和丰富政策扩散路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本文结合科技政策篇章文本的形式语义和内容语义两个方面对政策文本结构化处理和深度挖掘,对政策文本资源全解析,抽取科技政策文本中包含的特征,其中包括概念和关系自动获取与标引技术、网络表示学习,挖掘科技政策文本中的隐含结构信息,利用BiLSTM-CRF模型的深度学习方法实现概念的自动获取和自动标引关系。将得到多篇科技政策文本的概念和关系组成概念关系对的形式,借助于表示学习的方法发现每个节点稠密的向量表示。[结果/结论]通过实验验证,证明了本文借助隐性路径特征的科技政策扩散隐性路径自组织方法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政策研究的方法,为科研人员在政策扩散研究上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5.
企业隐性知识作为一种关键的要素和资源,已经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而企业隐性知识扩散对于企业获得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具有独特的意义。本文在综合分析隐性知识扩散的特性及隐性知识扩散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影响企业隐性知识扩散效果的因素集合,然后运用ISM方法,建立了解释结构模型,对影响企业隐性知识扩散的关键因素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以帮助企业提高隐性知识扩散效率,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来发展组织能力,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6.
李萍 《新闻三昧》2008,(6):55-56
近年来,无论是电视媒体还是纸质媒体,隐性采访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并开始有泛滥的倾向。但关于隐性采访,法律、道德伦理层面的争执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在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可循的情况下,媒体应该确立自己关于隐性采访的自律原则,在隐性采访中把握一定的“度”,避免陷入诉讼和受到道德、伦理的指责。  相似文献   
27.
新闻媒体和记者的采访权.从形式上分为显性采访权和隐性采访权。由于隐性采访权的实现常常采取隐瞒身份、意图引诱、偷拍偷听的方式方法进行采访。又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制,往往引起侵权和法律纠纷,为了保护新闻媒体及其记者和被采访对象双方的权利,从理论上理清隐性采访的权利限制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8.
有序结构在Web2.0中有着新的表现形式,它包含了由他组织过程所生成的静态有序结构以及由自组织过程所生成的动态有序结构两种类型,这些结构的表现形式都是由其对应的控制规则所决定的。一种结构的有序程度,是以用户体验的感受程度为标准的。通过对已有的可用的有序性测度方法的比较分析,笔者指出了其各自的适应范围,并阐述了作为有序度测度发展趋势的用户体验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29.
杨鲜 《新闻前哨》2008,(4):44-46
隐性采访在为传媒业带来种种效益和利益的同时,也给传媒业本身以及整个社会带来了许多潜在的不利影响。如何克服隐性采访的负面影响,值得传媒界、学术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0.
陈志强 《声屏世界》2006,(11):35-36
每隔一段时间,采用非常规手段采集到的调查性报道就会成为舆论的中心。有意思的是:先前对此持批评态度的新闻理论界逐渐消声沉寂,而实务界则明显有张扬之意。在2005年6月份郑州的媒体记者通过用暗访的电视画面,展现了郑州光明山盟乳业有限公司将已经变质的牛奶拆封倒入回奶罐并重新进行加工生产的事实之后,就有媒体发表了《“光明”在遮掩中黯淡社会在暗访中进步》的社论。①调查性报道在中国的发展并不顺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深度报道”、“报告文学”、“通讯”中,我们可以看到调查性报道的影子。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中国的新闻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