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6篇
  免费   1篇
教育   458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21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91.
南渡时期安徽人王之道诗词中流露了隐逸思想。这一思想承续了宋初形成的遁世之风,但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王之道关注民生,忧时念乱,推崇吏隐。这种特殊的隐逸思想,还体现于他对东坡的崇拜。  相似文献   
492.
苏轼辛弃疾农村词,都有着浓郁的隐逸情结,反映了农村的表层现象,对当时农民生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比较来说,辛弃疾农村词涉及面广,是一幅幅现实生活的画卷;苏轼农村词题材狭窄,多是浪漫情思的抒写。  相似文献   
493.
王绩诗文创作中隐士形象所占的比重最大,主要有六种类型:一是表达三仕三隐时候辞官归隐的决心;二是书写宁静幽美、闲适自然的山水田园生活;三是借历代隐士自然闲适、高标独立的风范,表达隐居之志;四是纵情酣饮,歌颂酒德;五是比喻志同道合的友人;六是体现世俗与隐逸的矛盾。他借由古代隐士典故表达个人隐逸思想,而形成这种隐逸思想的成因主要是其疏放不羁、适情适性的性格因素、三仕三隐的仕途经历和随性自适、保真守全的思想因素三方面。  相似文献   
494.
就《浣衣母》和《祝福》而言,鲁迅和废名都看到了妇女所受的深重压迫,鲁迅以一种自我剖析式的笔法,为我们剥开来封建宗法制度下伪善的面孔;废名受到自身风格的选择和影响,而是温和地为我们展开一个乡村寡妇及其周围人们的和谐的乡土情境,对李妈所面临的人生命运结局做了一种迂回隐晦的表达。  相似文献   
495.
明代永乐时期,东宫太子朱高炽周围的文人群体表现出与其时主流文风台阁体不同的兴趣与审美追求。述怀与隐逸是东宫文人群体最主要的两类诗歌题材,与此相应的,他们的诗中经常出现"剑"、"玉"及与其相关的两组意象。东宫文人群体的身份、角色意识导致了他们与台阁文人不同的文风追求,而东宫太子对文学性较强的诗文爱好也支持了东宫文人群体对诗歌文学性与审美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496.
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写得古朴苍凉,素淡感伤,落寞凄凉,含蕴丰厚.本文主要讨论了此诗千百年来为人喜爱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497.
《辋川集》是王维与道友裴迪于天宝年间在辋川庄写下的唱和组诗,是其山水诗的巅峰之作。在辋川别业,诗人把山水景物作为描摹对象,于诗情画意中洗涤自己幽独空寂的心灵。20首绝句,即是诗人这一时期隐逸情趣的折射,更有一种佛家崇尚的顿悟机缘。  相似文献   
498.
“四皓史事”产生于一个由谋略主导的传奇时代,这要从战国到西汉初期的长时段来审视。这个时代的最大特征,便是以政治、军事的捭阖纵横为舞台,由谋士群体为智库,以谋略为驱动,书写胜王败寇、去危图安的历史传奇。刘邦作为草莽英雄崛起,其事业处处得益于谋略。既坐天下,谋略情结依旧。对所事之君刘邦的这些特性,张良有深刻的认识和足够的自信,然后才谋划了四皓的系列政治表演,不动声色地影响、进而改变高帝决策心态。从西汉后期开始,四皓话语广泛出现在传统典籍、史论和诗赋中,该话语代表了嫡长子继承制的政治传统,寄托了“群辅”的东宫制度安排,承载了隐逸文化理想,对中古政治和社会生活均有久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99.
唐代的"桃源"意象诗中有许多表达了隐逸主题。这和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美好及唐代的社会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对这些隐逸主题诗的研究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隐逸情怀。  相似文献   
500.
汉晋之际归隐现象比较常见,同时期碑刻资料中有大量相关记载。碑文显示两汉、三国、晋代均有不少隐者,他们生活清贫,但注重个人品节修养。碑文中的“处士”一词值得关注,它包含未仕的读书人和不愿入仕的隐士两种含义,需要具体情况具体辨别。汉晋之际隐士的社会地位较高,受到人们普遍尊崇,所以当时政府重视并征召隐士。碑刻资料所见隐逸诸问题,有利于补充对这一时期隐逸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