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6篇
  免费   1篇
教育   458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21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01.
酬张少府     
正(唐)王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②,空知返旧林③。松风吹解带④,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⑤,渔歌入浦深⑥。【注释】①酬:回赠。②长策:好计策。③空知:徒然知道。旧林:旧日曾经隐居的园林。④吹解带:吹着诗人宽解衣带时的闲散心情。⑤穷:指失意,指归隐。通:指得意,指出仕。⑥渔歌:隐士的歌。浦深:河岸的深处。【诗文鉴赏】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赠友诗,先是张少府有诗相赠,  相似文献   
502.
万仞 《四川档案》2014,(6):29-29
<正>"这不是我的梦,用于装饰一行诗;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甚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我是它的圆石岸,漂浮而过的风;在我掌中的一握,是它的水,它的沙,而它的最深邃避隐处,高高地躺在我的思想中"。这是美国著名作家梭罗散文集《瓦尔登湖》中第11篇《湖》中的一首诗,描绘了瓦尔登湖如梦如幻的神奇之美。1845年7月4日,梭罗带着一把斧子,来到了离他家不远的瓦尔登湖畔,自建房屋,开荒种地,看书写作,过着最简  相似文献   
503.
归隐于池州之后,沈辽先前贬谪于永州的悲剧心态才得到了明显的改变,这与池州与永州地域文化的差异关系甚大,可以说沈辽心态由沉郁转向旷达,池州特有的地域文化起到了甚为关键的角色。他以选择隐逸池州为乐,而池州的九华山、秋浦、齐山,以及池州的地域文化带给了他潇洒自得的心态。他又仿效李白、杜牧等人,开凿了池州的左、右二山,不仅为池州的地域文化涂上了浓厚的一笔,而且使它们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不可抹去的痕迹。  相似文献   
504.
作为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的隐逸之士,恽寿平身上不仅泛射出当时隐士所普遍具有的隐逸特性,而且具有其鲜明特性:常年居住闹市;艺术创作带有一定的功利性。隐居对恽寿平的文艺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保证了充分的创作时间、提供了极好的创作素材,并保证其创作的“风骨”。但同时,隐居对其文艺创作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消极的思想在作品中时有体现,且作品多少要受世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05.
张炎是宋元之交的一位著名词人,从张词对前代隐逸词的发展入手,对张炎词作多角度、多侧面的分析,探讨张词对宋词的总结与开拓,以求对张词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506.
南宋初期,词人的隐逸心态是多变的、复杂的。他们身处乱世,面对半壁破损江山,在愤慨伤心之余,看破功名、寄情山水、追寻苏陶便成为词人们力求超脱,寻求精神避难所的出路。这是一场时代的悲剧,更是中国封建士人在进退两难的困境中上演的又一出悲剧。  相似文献   
507.
陶渊明被誉为中国古代隐逸诗人之宗,他那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高尚人格,千古以来被人们传诵不衰。其诗质朴自然、冲和平淡,文如其人,人文相属。且与自然相合,情景交融,境界高迥深远,深得文人士大夫和普通老百姓的喜爱,对唐代田园诗派的形成和发展有直接的影响。《饮酒》(其五)作为其田园诗的代表作,既是陶渊明人文境界的最美绽放,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  相似文献   
508.
孟浩然是唐代一位布衣终身的隐逸诗人,但终生都渴望着仕宦,心灵始终痛苦于功业无成。世人眼中纯粹的隐逸诗人孟浩然,实际上经过了后人所期望的隐逸化处理,因而孟浩然形象的历史变迁,凸显了古代文人缺乏探索的勇气而满足于心灵自适的逃遁性格。  相似文献   
509.
中国士人有隐逸的传统。结合逍遥理论,本文分析道家的隐逸思想,探讨它由“小隐”而“大隐”而“中隐”,并最终落实在技艺与艺术世界之中的发展历程.以期对传统隐逸的一个方面有所新识。  相似文献   
510.
隐逸诗歌及隐逸文化史上,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出现,无疑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他之前,诗人们写隐逸诗大多只是抒发一种情怀,很少有人身体力行。对于隐逸,就只能成为他们雅咏的对象和生活中的消遣。因而崇尚隐逸的人很多,真正实践者极少。而陶渊明则不同,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作诗。他笔下的田园隐逸诗歌,“有着渊明活的生命,有着渊明活的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