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50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65篇
教育   10001篇
科学研究   1389篇
各国文化   43篇
体育   587篇
综合类   472篇
文化理论   42篇
信息传播   940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35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127篇
  2019年   162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168篇
  2016年   271篇
  2015年   422篇
  2014年   1140篇
  2013年   1003篇
  2012年   1123篇
  2011年   1186篇
  2010年   950篇
  2009年   890篇
  2008年   1120篇
  2007年   784篇
  2006年   591篇
  2005年   736篇
  2004年   581篇
  2003年   455篇
  2002年   345篇
  2001年   310篇
  2000年   234篇
  1999年   113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欧求忠 《考试周刊》2007,(11):52-53
汉英同义词的形成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但从总的分布状况来看,汉英同义词的形成原因基本一致,而且都是在人们言语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对于汉英同义词的形成途径对比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表现在汉英语词汇系统中同义词演变上。  相似文献   
192.
考核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但是传统的考核已经不适合素质教育的新要求,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程考核也应该纳入其中,成为其重要的一部分。在英语教学中实施个性化的形成性考核,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摆脱"学生应试而学,教师应试而教"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93.
《嘉应学院学报》2019,(2):78-81
戏剧《长生殿》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描写了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杨玉环的凄美爱情故事。《长生殿》题材最早起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所以世人每每提起《长生殿》想到的就是李、杨的爱情,在此,从李、杨故事的传播和民众的接受角度来探究《长生殿》的形成。自洪昇《长生殿》问世以后,出现一时间朱门绮席、酒楼歌社非词曲不奏演的盛况。《长生殿》的诞生并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心理经过历代的演化而来,是世人口中津津乐道之作。  相似文献   
194.
曹虹  王丹 《兰台世界》2016,(1):77-78
曾国藩家庭道德教育思想及观念广受国人推崇,笔者对其形成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湖湘地域文化、儒家文化、曾氏家族文化的交互融合是曾国藩家庭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主要原因,并对后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5.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就要求语文教师重视评价方式的改革,在教学中既重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评价,又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情感态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6.
新闻的思想性是近年来新闻界关注的一个议题。笔者从历史、宏观和微观三个方面去论证新闻作品思想性形成的主客观条件,从而证实了新闻思想性形成的几个重要条件和基础,使新闻作品的思想性形成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论证。  相似文献   
197.
考古学家常常利用文物中“碳-14”(一种元素)的含量来测定其年份,“碳-14”测年法的依据是:生物死亡后,其“碳-14”的含量大概每过5730年会减少到原来的一半。1.贾湖骨笛已有约9000年的历史,骨笛中现在的“碳-14”含量与制造时“碳-14”含量的比值最可能在以下哪个范围内?  相似文献   
198.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理论基础。民族区域自治是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同我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践相桔合的成功范例。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形成经过三个阶段——联邦制,分离、联邦、自治三种形式并提,民族区域自治而达到成熟和最后确定下来。  相似文献   
199.
地壳运动聚积的巨大能量,让珠穆朗玛峰悄然隆起。千百万年来,这种隆起很难被人察觉,也没有人为它张扬,但其隆起之势,仍然不可遏止。  相似文献   
200.
校园欺凌是国内外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从心理学角度考察其成因、探索相应干预措施有着重要意义。有关欺凌事件直接参与者的研究表明:部分欺凌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反社会行为或认知特征,欺凌行为也是青春期个体获取、维护社会支配地位的一种手段;某些"另类"特征、情绪和社会交往问题会让儿童青少年成为易受欺凌的对象;欺凌和受欺凌都可能导致个体情绪、行为等方面的适应障碍,其不良影响甚至会延续相当长的时间;欺凌-受欺凌者是最不稳定的一类角色,兼具欺凌者与受欺凌者两者的缺点,适应状况通常最差。班级内的同伴生态、旁观者的行为和朋友关系都会影响欺凌事件的发生几率及所导致的后果。某些家庭和父母特征也是与欺凌行为联系密切的危险性或保护性因素。积极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减少欺凌事件的发生,也能对其后果起到缓冲作用。但缺乏培训的父母和教师,通常无法及时准确地识别欺凌事件并做出有效应对。当前教育实践中,可以有效防控校园欺凌的措施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面向特定相关群体的单水平干预,二是要求学生、家长、教职员工等都要参与其中的多水平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