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篇
  免费   1篇
教育   346篇
科学研究   13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从"顽"的本义"槨头"出发,根据大量例证,理清了"顽"词义引申发展演变的轨迹,将"顽"的义项重新概括分合为八个义项:1、槨头.2、(指人)粗钝,愚妄无知.3、强暴,凶恶.4、(指物)粗钝:(1)(指表面) 不光滑,粗糙;(2)(指边缘) 无棱角,不尖锐.5、无廉隅,无节操.6、(1)(指人)强健,硬朗;(2)(指肢体)僵硬(3)(指物)坚硬.7、坚持,持久;(褒义)坚强;(贬义)固执.8、(程度)深,所论对<汉语大词典>的缺失多有订正补充.  相似文献   
92.
以张岱《陶庵梦忆》为代表的晚明小品,饱含独特的真诚与性灵,在内容上大量记叙江南城市生活中的普通人、平常事,从各个层面涵摄了江南城市审美文化的精神内涵,即市民文化的雅俗共赏,节日习俗的娱乐狂欢,城市消费的审美性和符号性。其所展现的晚明丰富多彩的时代精神和蓬勃热烈的人文气息,实现了个体内在欲望的满足和精神的独立自由宣泄,体现了一种诗性的生活智慧。  相似文献   
93.
建安时期,由于受到多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咏史诗的创作出现了一个繁兴的局面,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曹植。他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提高了咏史诗的抒情性和艺术技巧。尽管其咏史诗尚未达到成熟的境地,但他的创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构成该体诗歌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94.
情为词心之源、词章之核,情既是词创作的内驱力,又是词表现的内容之一。一代词人李清照的词情可谓真挚而厚雅,是一种由衷的生命感发之情,也正是缘于此,李清照虽然在词中"肆意落笔","浅俗之语"随处可见,但其词章读起来却不俗,反而达到了一种浑成清雅的艺术境界。从李清照及其他词人的创作中可以看出,词情的雅化实际是词章雅化的主要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95.
金立鑫先生撰写的《语言研究方法导论》是专门讨论语言研究方法的一部力作,特色鲜明,新意迭出,剖析更是别开蹊径。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以"研究方法"统摄语言理论,高屋建瓴,以纲统目;对理论进行统合,渗透着作者的态度和评价,述论结合,寓论于述;阐述研究方法时,既能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又能结合具体的语言学实例进行分析,知行互证,深入浅出。  相似文献   
96.
在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中,苇岸及其生态散文创作是较为独特的存在。他的《大地上的事情》等散文是特别精粹的生态散文。他对大自然饱含爱心的书写,对现代文明负面性因素的峻厉批判,都显示出了明确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97.
邓梅 《科教文汇》2012,(2):105-106
《题西林壁》既是诗人苏轼对庐山奇景伟观的赞颂,也是诗人以哲人的眼光发现和认识真理。诗中以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更以深永哲理启人心智。总之,小诗含蓄蕴藉,思致邈远,引历代读者回味深思。  相似文献   
98.
通过对元代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元代传世画像、墓室壁画和出土实物资料等,探讨了敦煌壁画中所绘蒙古族供养人所着半臂的形制。  相似文献   
99.
邂逅安意如     
与追求客观学问的穷经治学和以知识性见长的鉴赏词典都不同,安意如以家常的姿态,走进中国古典诗词的广袤世界,用多情多义之心,与古人同歌哭共悲欢;用现代青年之眼,打量并与他们交流晤谈。在作者温煦的情感滋润下,那些被历史风干了的人物,一个个都灵动鲜活可爱可叹。着眼于现代人生,用现代意识激活古诗古人古性情,并予以理性观照,是安意如"漫漫古典情系列"的特有魅力。  相似文献   
100.
走出《文学概论》的教学困境,首先必须明确认识到《文学概论》教学方法的实践性、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因而,在具体的教学思路上应该以文本鉴赏作为突破口,在文本解读中使学生达到诗性与理性的融合;在文学批评实践中实现知识输入与思想输出的互动;最后,通过审美境界的生成使学生实现人格与思想的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