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6篇
教育   1099篇
科学研究   37篇
体育   10篇
综合类   6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6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68篇
  2011年   189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鲁迅是我国新文化革命的先驱,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在鲁迅有关文学、文字学的著作中,多处征引<周易>的文字,以<周易>立论.因此,研究鲁迅对<周易>的看法以及他从<周易>出发,整理、发掘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藏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92.
<诗经>的四言雅、颂体,主要用于宴享、祭祀,语言风格古奥难懂,与文学性诗歌"言志抒情"的功能相去甚远;<楚辞>少用四言而多采用国风中的长短句表达情感,汉代四言诗则因循守旧趋于僵化;五言诗的兴起,反衬出四言诗的局限和弊端;加之古乐消亡,民间不复有四言歌曲;凡此种种,决定了四言诗的衰微.  相似文献   
993.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描写爱情的篇幅占了很大比重。这些古老的情诗,表达清纯、热烈、质朴、浪漫,蕴涵着未婚男女相恋的浪漫热烈;已婚夫妇和睦的温馨缠绵;夫妻感情破裂的哀怨悲切;同性相悦的意暖情亲等情爱现象。  相似文献   
994.
董仲舒在汉代<齐诗>的传承谱系中隐而不彰,但他却是奠定<齐诗>阴阳五行基本性格的重要人物;董仲舒提出以<诗>作为汉代宗庙祭祀制度的法度,使<诗>成为构筑汉帝国政治权力的知识基础;董仲舒提出的"<诗>无达诂"说强调把理解的情境性和文本的微言大义结合在一起,其所持的经学立场与后世诗学和文论所注重的主观阐发的倾向有异.  相似文献   
995.
一般认为,《诗经.周颂》反映了周人对祖先歌功颂德和祈神降福的思想。但从《诗经.周颂》的《闵予小子》、《访落》、《小毖》三诗所反映的历史内容看,它还表达了成王“未堪家多难”的感慨。这说明周人的宗祖观念较之殷人更加丰富,不仅把祖先看作有神异特征的鬼神来崇拜敬畏,而且融入更多情感内容。周人的宗祖感情更人性化。  相似文献   
996.
《诗经》的四言雅、颂体,主要用于宴享、祭祀,语言风格古奥难懂,与文学性诗歌“言志抒情”的功能相去甚远;《楚辞》少用四言而多采用国风中的长短句表达情感,汉代四言诗则因循守旧趋于僵化;五言诗的兴起,反衬出四言诗的局限和弊端;加之古乐消亡,民间不复有四言歌曲;凡此种种,决定了四言诗的衰微。  相似文献   
997.
所谓论体文是指以“论”作为标题、以明辨事理为主要内容的议论性散文,它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古代散文的创作中,是古代散文的一种重要文体。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大量使用“论”,它是孕育论体文的土壤。庄子、荀子等作家以“论”题篇的文章出现,标志着论体文的成熟。“论生于易”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它的提出只是出于儒家的宗经观念,论体文的源头应该是先秦诸子散文。‘  相似文献   
998.
虚词"式"在<诗经>中既具有虚词"既"的五种功能,又作为音节助词起到凑够音节的作用.<尚书>中的虚词"式"同样如此.随着语言的发展,加之先秦虚词的特点,"式"的虚词功能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999.
欧阳修<诗本义>旨在辨正毛传、郑笺得失和归纳诗篇本义.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毛、郑所代表的<诗经>阐释传统,对宋代<诗经>学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周易》之中 ,有《损》《益》两卦 ,在古代备受推崇。在古人看来 ,《损》《益》两卦充分体现了“变通趋时”、“与时偕行”的观念 ,是对《周易》“时”观的高度概括 ;它体现了“损上益下”、“以上下下”的为君之道 ,以及君子的全身之道 ,凝结着儒家改过迁善、提高精神境界的价值追求 ;更为突出的是 ,它还集中体现了天地之道和《周易》学说的基本特征 ,《损》《益》之道也就是《易传》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由此 ,“足以观天地之变” ,“足以观得失”。正因为如此 ,古人青睐《损》《益》两卦 ,高扬《损》《益》之道 ,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