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3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6篇
教育   1246篇
科学研究   113篇
各国文化   15篇
体育   146篇
综合类   130篇
信息传播   10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151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43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41.
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基于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成长规律的高度把握。他站在完善人生的立场上认定了音乐的崇高价值。音乐的和谐性是促成人格整完善的前提;音乐的抽象性让人获得主体的对象化;而音乐的表意性则使人走向对世道人心的体悟。当前这些思想仍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942.
孔子闻《韶》而"三月不知肉味",对此记载的理解历来争议不断,大致可分为审美与政治这两种解读方式。这些解读忽视了"肉"、"齐人称之"这两处文本的重要性,故而各执一词,没有做到全面透彻地理会此段文字、进而理解闻《韶》言行的普遍性意义。  相似文献   
943.
信仰是孔子仁爱伦理思想的基石,夏、商、周三代的信仰逐渐功利化。孔子在反思周人信仰的基础上,秉承上古三代的信仰精神,创造性地形成了自己的天道信仰,认为只有信仰"天",才能把天赋予人的仁德转化为人道,人们才能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行出仁爱,从而实现建立和谐社会的理想。  相似文献   
944.
易白沙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评孔开新,显示了理性的文化批判精神;倡扬墨学,升华了爱国与民主思想:主张百家平等、东西文化融合,构建了新文化的理想模式。为新文化运动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当前“国学热”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945.
易白沙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评孔开新,显示了理性的文化批判精神;倡扬墨学,升华了爱国与民主思想;主张百家平等、东西文化融合,构建了新文化的理想模式。为新文化运动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当前"国学热"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946.
《论语》作为中国儒家思想的中心之作,有着不可估量的社会文化价值,因此,它的翻译也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讨论《论语》中虚词“而”的意义入手,通过对比分析著名汉学家理雅各的《论语》英译本,总结了“而”在《论语》中不同词性不同意义下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47.
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论语》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伦理思想。积极并自觉地吸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合理思想,对于更好地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祖国和人民所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48.
孙绰《论语》注集先秦、汉晋孔子形象之大成。在其《论语》注中,孙绰一方面结合三玄及其魏晋玄学的学术成果,继续将孔子老庄化、易学化,体现了《论语》在东晋的进一步玄学化特征;另一方面又结合东晋玄学家注经的返儒特色和当时佛学的深入,大力挖掘、恢复《论语》文本中原有的孔子圣师形象,保留了汉注中孔子神学化的痕迹,更将其佛学化,深刻地展示出东晋儒家经传诠释的两大特征———儒玄双修与援佛注经。  相似文献   
949.
孔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当前职业教育对象的主要文化需求指向和孔子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所展现出来的对教育文化润泽的品质,显示了孔子文化是职业教育文化滋养的源泉,为职业教育中的德性教育、诚信教育、能力本位追求、团队合作精神培育等方面提供了文化养分。  相似文献   
950.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在口才方面显示了不同的功力,孔子的口才主要体现在与弟子的谈话当中,其思维之敏捷,回答之精妙,令后人难以望其项背。论文撷取了"孔子与宰予"的几段对话,对孔子的语言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