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教育   39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9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傅山是明清之际开创诸子学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诸子学研究中,对千百年来少有人问津的墨子之学进行了注疏及研究,以自己的方式解读和阐释墨子及其学问,对墨子思想多有阐发,并借注疏墨予表达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和观点。  相似文献   
22.
清末民初墨学之繁兴由当时的社会转型环境与学术自身发展理路所决定。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墨学的思想和精神为之提供学术解释和智力支持,这一经世致用的社会价值是其得以兴盛的基本原因;近代社会转型下的自由学术环境,也有利于墨学学术的发展;清代学者对墨学的奠基和研究方法的近代化,亦促成了墨学研究的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23.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著作《墨子》记述了他周游列国,宣传墨家思想和主张,人人要相爱相利,社会要避免战争.墨子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即大家都象爱自己一样爱别人,人不分贵贱,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兼爱"、"非攻",是整个墨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墨子》所包含的哲学思想,代表着社会的进步.墨家学说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4.
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创立了墨家学派,在他和他众多弟子的发展传承中,墨家形成了自己迥异于其他学派的核心理念。墨家学派的核心理念有“非攻”、“兼爱”、“尚贤”、“节用”等内容,在这些理念中,“兼爱”是核心中的核心,其它的理念都围绕“兼爱”展开。  相似文献   
25.
论文疏理了关于"国学"的几种不同定义,认为要恰当地定义"国学"、了解"国学"的基本内涵,首先应确定"国学"的核心对象与核心观念。与目前的主流观点不同,文章对"儒学为国学核心"的观点提出了质疑,通过对先秦主流学派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四家主要思想及其相互关系的阐释,明确此四家为"国学"研究的核心对象,而在这四家之中,道家为体,"天道"是其核心观念;三家为用,但三家的"人道"主张与倾向各有不同,因而彰显出不同的人文色彩。先秦之后,融合道、墨、法、阴阳等各家而成的儒家遂成一家独尊之势,成为先秦之后中国古代庙堂的主流意识形态,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形态乃至民族特征的丰富性,仍然离不开其他三家持续不断的影响,只有充分了解"国学"的核心,才能全面理解儒家的发展变化,进而准确解读中国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26.
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深受中国传统化的影响,墨学、儒家的大同思想和湖湘化精神为蔡和森认识和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思想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7.
从文献学的角度看,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文献资料可以肯定《礼记·礼运》中论大同的一段话确实是孔子本人的言论。将“大同”思想与那些可以确证是孔子言论的内容如《论语》等比较,可以看出,它不可能是孔子的社会理想。《礼记·礼运》中的大同之说,打着孔子的招牌,实际上是墨家的思想。它应该是儒家弟子将墨家思想引入儒家学说的产物,其产生的年代不可能早于孟子生活的时代。  相似文献   
28.
1949年以后的学术界前所未有地同社会现实政治生活发生了相当紧密的联系。就墨学研究而言,正是由于这一点,造成了五十年来这一领域的明显不同的两个阶段的发展变化。总的来说,前一阶段(1949年至1976年)可称为相对沉寂期,主要表现为墨学研究在学术观念、方法,直至研究对象方面由多样化向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一统化、由相对独立的学术研究向成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一域方向的变化;而后一阶段(1977年迄今)可称为全面爆发和深入开拓期,其情形则正好相反,由唯物史观的一统天下,变成为种种观念、方法的异形纷呈,研究对象日益广泛,研究工作日益深入,而且墨学研究亦一步步褪去其政治色彩,复归其较为单纯的学术面目。而这种看似相反的两个发展阶段,正好构筑了五十年来墨学研究的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29.
蔡元培先生最早提出兼采欧美之长与孔墨教授之精神的现代大学教育理念。当代学者在重申和引述蔡元培先生的这一理念时,出现了或有意或无意的误读。这种误读实际上是对蔡元培先生的大学教育理念的反思和发展。当代大学教育应当立足当下、立足自我,在此基础上,兼采欧美之长与“冗墨之精神”。传统文化首先是专家之学,传统文化的教育首先是知识教育,然后才是陶养道德、模范人格与人文精神。唯有建立了与传统文化精神进行对话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传统文化的精神对于现代大学教育产生意义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30.
古中山国虽然是战国时期由白狄所建的国家,其文化思想却带有深刻的儒、墨色彩,而考古所见的种种器物又表明其带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特色,这种杂糅的文化面貌为我们研究民族融合对于文化的影响提供了生动的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