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603篇
科学研究   6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3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1.
《文心雕龙》的声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声律》全面探讨了六朝时期兴起的音韵学理论以及音韵研究在文学和文章创作上的应用,克服了当时人们对音韵的一些神秘模糊认识。在音韵学理论上,刘勰探讨了汉语声律的本质,明确了辨析语音的科学方法;将音韵研究应用在文学创作中,提出了声、韵、调合谐运用的原则,论述了声律理论在不同文体中的应用。《声律》篇展示了刘勰对汉语音韵学的独到的精辟见解,折射出当时语音研究的现状和成就。  相似文献   
92.
作为现代著名诗人和学者的闻一多,参与了中国教育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他在清华学校时的求学历程奠定了他作为现代教育家的基础,体现了他的现代教育文化理念。这既表明闻一多教育思想的历史文化价值,也能为当前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3.
《文学概论讲义》是老舍三十年代初教书时写的教材, 他以开放的眼光, 以西方文学理论为参照,指出了中国历代“文说”缺乏科学性。突出地表现在: 论说的主要对象不是“文学”, 而是大而泛之“文”; 主要目的不在“文学”, 而在如何利用“文学”; 论说的态度上有盲目崇古排外倾向, 不太注意语境的时空变化。  相似文献   
94.
<人民文学>是反映文学思潮和作家创作变化的权威刊物,尤其是其中的头题小说,更是地位重要,涉及作家众多,而有几位作家特别受到刊物的重视,如蒋子龙、王蒙,从这两位作家的头题作品进行分析,不仅可以看出<人民文学>的编辑方针,更可以探究传统与创新在新时期文学中的交织冲突.  相似文献   
95.
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初期,闻一多不但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而且积极从事新诗理论的探讨,在中西文化大冲击的背景下,建构了相对完整的对新诗发展具有积极指导意义的诗艺理论体系.其诗艺理论的建构,既有对中国传统诗艺理论的继承,又有对西方现代文艺思想的借鉴.在对诗的本质、诗歌本体构成质素及新诗艺术形式美的探讨上,深受西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等现代文艺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
闻一多的诗歌之旅,始于旧诗,更为新诗,归于新诗格律化。其《诗的格律》旨在匡正时弊,救治新诗,于新诗格律化有倡导之功,惟其言说属急就章,缺少学理的缜密。其后,中国新诗格律化继续探索前行,却是道阻且长,至今尚未走出困境。在中国新诗格局中,自由诗与格律诗各有所长,将会长期共存。人们期待中的现代格律诗的几种主导体裁应该是:古典加民歌式的三顿体,突破古典和民歌的四顿体,以及歌词体。  相似文献   
97.
文章从探讨知识分子主体性的视角切入,来对《活动变人形》中的倪吾诚和《侏儒》中的文仲进行比较。两者都是由于缺乏主体性而造成悲剧的知识分子,不同的是倪吾诚根本无法意识到悲剧的根源,文仲意识到自身悲剧性却无法挣脱命运的裁判。而主体性的缺失又与中国传统文化休戚相关。知识分子主体性的书写对于当下文坛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也有所启示:追问自身和追寻主体性,无论对哪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来说,都是严肃的话题。  相似文献   
98.
本文对<说文解字>中日、夙、外、应四个字的解释做了新的论证.日与实古代音义皆通,夙同肃,外的字义是"夕卜",龙是神,同时在古代哲学中代表中和之德.  相似文献   
99.
论古人佩玉习俗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它既是汉民族智慧的结晶,又是汉民族文化心理的表现。古汉字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载体,它“因形示义”,与汉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玉在先民的眼里,不仅可以免灾护身,保佑婴孩健康成长,而且还可以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代表佩戴者的道德水平和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00.
服虔是我国东汉末期著名的经学家和语文学家,他对《左传》的研究在经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其主要成就还表现在对传统语文学的贡献上,其《通俗文》对我国的文字学影响巨大。着重论述了《通俗文》的成书、流传、内容、价值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