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1篇
教育   163篇
综合类   7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51.
关于抗战时期安徽战场国共两党敌后战场的研究还很薄弱,应当进一步研究.文章首先介绍研究两党敌后战场的文献、专著、报刊、论文等资料情况,然后介绍研究两党敌后战场的形成发展、两党敌后战场的关系、地位与作用及皖南事变原因的主要论点,最后强调对问题的比较研究和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52.
1937年开始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大陆的中华儿女和海外炎黄子孙,包括广大的台港澳同胞都参加了抗战。他们当中,不仅有青壮年,还有老人和儿童。台湾少年团只是活跃在祖国抗日战场上的千万个儿童抗日团体之一,但其抗日活动有鲜明的特点。本文拟通过对台湾少年团在抗战中的宣传鼓动活动的考述,突出台湾少年为民族解放战争作出的贡献,再现其爱国精神和期盼祖国统一的心愿。  相似文献   
53.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日报》作为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舆论界的权威和旗帜,是边区抗战新文化传播和建设的主要载体和渠道,在充分发挥党报作为"集体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作用,大力推动边区大众的文化运动,发展和繁荣边区文艺,建立、发展边区的出版发行事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4.
立足于张承志的后期散文,本文力图揭示张承志对汉文化的批判策略。一是重新审视带有强权话语色彩的历史;二是在对古老异质文明的缅怀和考证中展开对世俗哲学和代表中国文化主体的知识分子的批判。  相似文献   
55.
抗日战争时期,农业经济是根据地最主要的社会经济成分。因此,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状况如何,不仅对根据地的政治,经济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坚持长期抗战有着重大的意义。为确保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根据地政府依照党中央的指示,颁布了一系列的条例和法规,透视根据地的农业立法,党的“三农”战略清晰可鉴,为以后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6.
抗战初期,华北根据地广大人民的文化水平极为低下,这种状况阻碍了党对群众的宣传发动,不利于群众思想觉悟的提高,从而对抗战产生了消极影响。对此,根据地的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制定了详尽的关于国民教育的规章制度,组织了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并在实际行动中积极开展"冬学"扫盲运动,大力发展小学教育,适当地发展中等教育,从而逐步提高了广大人民的文化水平。根据地国民教育的发展,为华北根据地的发展和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7.
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中日之间的货币战是战争的重要形式之一。日军通过从货币市场上驱逐中国货币、争取有利于敌伪的比价、套取中国的外汇、伪造中国的货币等形式大打货币战,并以抢购物资的形式将法币推向国统区和根据地,以达到破坏中国固有货币的目的。国民政府和敌后抗日根据地采取相应措施,同敌人展开了顽强的斗争。  相似文献   
58.
全面抗战初期,基于维护其远东安全、避免东西两面被夹击的国家利益的需要,苏联在处理与中共的关系上,一方面从道义和舆论上大力支持中共,另一方面,却拒绝在军事物质上援助中共,而且,片面地要求中共“团结”、“服从”国民党,甚至要求中共在与国民党顽固派斗争中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以保持中国抗日的力量。  相似文献   
59.
近十年来抗日战争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近十年来国内抗日战争研究的状况进行了评述,主要包括日本侵华政策与侵华罪行、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政治、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战时社会经济、战时中国外交和战争遗留问题等方面,并对抗日战争研究的学术进展、学术前沿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60.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侵略者残酷的殖民统治不仅使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发生了严重的动荡和混乱,同时给东北各阶层民众的社会心理带来了更深层次的伤害.使其社会心理由最初的对民族国家的"忧患意识"向以爱国主义为精神内核的"抗日心态"转变,同时这种转变也是促成东北抗日救亡高潮兴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