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1篇
教育   163篇
综合类   7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61.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侵略者残酷的殖民统治不仅使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发生了严重的动荡和混乱,同时给东北各阶层民众的社会心理带来了更深层次的伤害.使其社会心理由最初的对民族国家的"忧患意识"向以爱国主义为精神内核的"抗日心态"转变,同时这种转变也是促成东北抗日救亡高潮兴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2.
陈毅同志不仅是我党我军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位重要的军事教育理论家。他在担任华中抗大校长期间,亲自过问抗大的教育工作,到抗大给学员做报告,讲解政治和军事理论,还特别撰写了有关抗大教育方针和改革方面的文章,对抗大的教育改革工作做出了具体指示和要求。其教育理论主要表现在:坚持抗大教育为抗战服务的正确办学方向,贯彻与执行理论联系实践的教育方针,坚持启发式、少而精的教学原则,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重视抗大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63.
晋绥边区成立后,根据地内存在多种货币同时流通的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阎锡山政府发行的省钞和地方流通券;南京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各地方商号发行流通的土杂钞;根据地正式建立以前各县发行的各种抗币;日本入侵后通过伪银行发行的多种伪钞。各种货币同时流通,大大便利了敌伪对根据地的掠夺和破坏,为了稳定金融,掌握主动,边区银行成立后就发行了自己的本位货币———西北农钞,银行在政府、贸易等部门的共同配合下,运用西北农币与银洋、法币、伪钞进行了不懈地斗争,基本建立了农币的单一本位币市场,有效地维护了金融稳定,促进了边区各项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64.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陕甘宁边区政府以权益的重新配置为核心思想,大力推行民主政治建设,调动了各阶级阶层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使边区的政治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边区的巩固和抗战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65.
抗战初期,华北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中出现了政治与伦理相分离的问题,用粗暴的斗争方式解决家庭纠纷,形成了妇女主义偏向,激化了性别矛盾和代际冲突,以至影响了抗战.1939年后,华北根据地党组织开展了和睦家庭建设运动,把政治取向融合于伦理情谊之中,改良家庭关系,既从家庭束缚中解放了妇女,又巩固了农民阶级统一战线,较好地发挥了团结抗战、造福民众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66.
朱德是人民军队的总司令,他在指挥抗日战争的同时,也关心和引导着抗战文艺的成长,既有精辟的论述和丰富的实践,也有不少创作问世,这才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完整的朱德。  相似文献   
67.
抗日战火唤起中国女性的大崛起,现代中国抗战女作家阵容空前壮大,女性抗战文学亦呈现崭新风貌:女性性别意识加强,以与男性性别求异的"女性的觉醒",拓展自我认知;从社会政治、时代思潮多视角多层次地观照"女性体验",深化对女性命运的探究;结合女性心理与生理体验,寻找并坚守艺术个性,创作视角性别化,显示鲜明身体写作特征;迎合民众特别是妇女的审美趣味与习惯,艺术形式更加通俗化.  相似文献   
68.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主张新闻必须完全真实,又要求党报要具有坚强的党性,并就如何实现新闻的真实性和党性原则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新闻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其关于党报党性原则的阐述也是与时俱进的.在新闻真实性原则和党性原则的关系上,中共认为两者在本质上是不矛盾的,实事求是是党性原则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69.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干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战争形势的迅猛发展及根据地的不断扩大,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了加强干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长期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中,我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广大干部的数量和素质都实现了空前的飞跃。这一时期干部教育具有如下特点及启示:领导高度重视是前提;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是根本;理论联系实际是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0.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初等教育阶段仍然沿用战前的义务教育制度,以普及短期小学教育为首要目标,而自1940年初为配合“新县制”的实行开始全面向国民教育制度转轨,并在学校设置、行政管理、经费筹集等方面也表现出与此前相异的某些特征。通观其在战时的整体成效,虽然使得西部各地小学校数量、学生人数及适龄儿童入学率相对战前都有了程度不同的提高,但却因为政策制定的误区及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实际的教学成效上仍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与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