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63篇
科学研究   43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正>In the past 20 years,Xishuangbanna has been largely transformed from biodiverse natural forests and mixeduse farms into monoculture rubber plantations.The expansion of monoculture rubber plantation has brought about several problems,including the loss of lowland seasonal rain forest,the reduction of biodiversity,and drinking water shortage.Recently,China has launched a domestic forest-carbon market to curb carbon emissions and mitigate climate change.Based on their previous studies on spatially explicit net present value(NPV)of rubber plantation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Xishuangbanna,Dr.YI Zhuangfang and  相似文献   
102.
衡水湖湿地是华北地区重要的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丰富.通过对衡水湖湿地的植物、鸟类资源、人类活动等进行调查,运用指标法对衡水湖的生物多样性现状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衡水湖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较好;而评价指标中"人类威胁"指标分值偏低,意味着在高强度人类活动的作用下,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深,整体生态系统正在退化.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衡水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03.
行为节律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学显现,它是动物对各种环境变化的一种综合适应。为了探索绵阳城区分布的白鹭(Egretta garzetta)在繁殖期前后行为节律,2005年冬季和2006年春季,利用扫描取样法与目标取样法对四川省绵阳市白鹭昼间行为节律进行了野外研究。结果表明:在白鹭的各种行为中,用于休息的时间最多(46.1%),其次为采食行为(35.9%),玩耍行为(9.3%)和清洁行为(8.7%)。白鹭的昼间行为规律以上午(10:00-13:00)和傍晚(16:00-18:00)活动为主,早上(08:00-10:00)和下午(13:00-17:00)主要是休息,有两个采食和休息高峰,采食和休息行为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采食的高峰期则为休息的低谷期;白鹭的玩耍和清洁行为在一天内有2个明显的高峰期,位于09:00-12:00和12:00-14:00之间。白鹭在繁殖季节与非繁殖季节行为发生频次差异显著(P<0.05)。白鹭在繁殖期与非繁殖期行为发生时间与发生频次都具有显著差异,这对减少人类活动对城市野生动物影响方面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4.
民族生态学是研究不同民族和社会如何与他们生活的环境中各个方面,包括植物、动物、土地、森林和土壤等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科学。在四川盐源县和云南省宁蒗县交界处的泸沽湖地区,生活着至今还保留着"阿肖"走婚习俗和母系家庭制度,被人称为"东方女儿国"的民族——蒙古族摩梭人。文章主要从摩梭人原始生态学观念、独特的婚姻家庭形式、传统的认知行为方面阐述摩梭人对动植物、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分析表明,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中,摩梭人在生产、生活方面所积累的丰富认识与实践经验已经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文化多样性保护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05.
生物多样性丧失原因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长期进化过程和人类活动影响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两个原因。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途径,对珍稀濒危物种而言迁地保护是主要措施之一,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结合使生物多样性保护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06.
对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和论述,提出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件下的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设想.  相似文献   
107.
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简要回顾了沼泽研究及沼泽学形成对我国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意义。沼泽是湿地的核心类型和基本组分。沼泽与湿地植物定义是湿地与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沼泽综合因素分类原则与沼泽体发育多模式是我国沼泽研究的创新,亦是对我国生态学研究的丰富和发展。中科院湿地研究中心的成立为推动我国湿地与生物多样性研究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本文在论述湿地与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的同时还提出了对本领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08.
With richest biodiversity in the world, Africa is the center of most conservation priorities. The difference in the composition of biodiversity is phenomenal between Africa and China, where the resources are almost complementary. This essay revie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frican biodiversity, as well a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t also evaluates the significance and impendence of developing Sino-African research projects in this regard, and blueprints detailed plans for such an initiative in possible regions.  相似文献   
109.
This paper briefly summarizes the history of wetland research, the evolvement of wetland science, and their impacts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wetland biodiversity in China. A marsh is the key type and basic component of a wetland. Defining the marsh and wetland plants is the basis for understanding the wetland and its biodiversity. The comprehensive multiple factorial classification principles and the multiple developmental models of the wetland are two innovative feats achieved by Chinese scientists, and their application has further promoted ecological research. The CAS Wetland Research Center has made historic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the wetland and its biodiversity in China. Also, the paper discusses several important tasks of wetland and biodiversity research.  相似文献   
110.
2022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六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22:影响、适应和脆弱性》和中国气象局《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对外发布。文章简要介绍了其中有关气候变化的生态影响及适应对策的评估结果,并参考其他文献,介绍了有关中国的相关研究进展。第六次评估报告和相关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生态影响是十分显著的,主要包括:物候提前,植物生长季延长;物种分布区向极地移动或向高海拔地区移动、树线升高;物种局地灭绝或栖息地退缩;疫病发生频次或强度升高、范围扩大。这些生态影响在不同地区、不同类群间存在一定差异。全球要进一步采取必要的适应和减缓措施,应对不断加剧的气候变化对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带来的破坏与挑战。第六次评估报告和相关研究对我国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也具有重要启示作用。为制定和提出科学合理的气候变化应对和缓解对策,我国急需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生态学及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