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7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22篇
教育   1699篇
科学研究   148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63篇
综合类   140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4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61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43篇
  2004年   182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81.
在对“美丽中国”基本内涵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旅游业具有生产美丽、销售美丽、传播美丽的功能,是建设“美丽中国”最有优势、最富潜力的产业,旅游业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大有可为。提出将旅游业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工程和核心产业,以“美丽中国”为引领,推动旅游业形成新的增长点,将“美丽中国”作为对外宣传形象,推广永久国家形象创新旅游业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2.
佛教中含有丰富又独特的生态观,缘起论是佛教生态思想的哲学基础。佛教认为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是贪、嗔、痴三毒使人类的内心欲望过度膨胀,从而对自然环境进行征服开垦,导致了生态危机的加剧。因此,要攻克生态日益恶化的难题就必须克服人类的内心欲望,从意识着手,树立正确的生态思想。以缘起论为基础,佛教中的平等观、慈悲观和生命观等阐述了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处的关系,提出了众生平等、戒杀护生等具有重要现实价值的生态伦理思想。学习和借鉴佛教中的生态思想,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改善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83.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我国城市发展逐渐由突出生产功能的利益追逐向满足生态宜居的本原需求转变。城市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以珠海为例,得出生态文明城市文化的构建应从城市规划、历史传承、人才培养和文化产业四维度入手。  相似文献   
84.
公共选择理论使用分析经济活动的方法来分析政治过程为分析生态文明建设主体因素提供了新的视角。政府、企业、个人是生态文明的建设中最主要三个主体。文章以公共选择理论相关观点为理论支柱,认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完善政府生态职能,避免"政府失灵";企业应提高生态文明意识,落实文明生态责任,履行生态文明义务;公众应提高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避免"搭便车"行为。  相似文献   
85.
思想意识的研究是神话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族神话《山海经》已经逐渐发展到了祖先崇拜的特定阶段,结合天帝崇拜到祖先崇拜、祖先崇拜与先民社会、祖先崇拜与巫医文化传承、祖先崇拜与中华文明互动影响这四个方面对《山海经》中的祖先崇拜进行探讨,为深化《山海经》祖先崇拜的研究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思路。  相似文献   
86.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彰显了中共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真抓实干与坚强决心。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和主力军,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迫切需求;是应对当代中国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但大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观念认知到自觉行为都不容乐观,表现在大学生海洋环保知识缺乏、自身的海洋环保素养不高,以及对海洋环境保护责任意识薄弱。最后,从知、情、信、行四个层面,提出大学生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知先觉者、真诚拥护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相似文献   
87.
红山文化是整个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最重要的一种考古学文化。由于20世纪80年代辽宁省朝阳市喀左东山嘴祭坛和建平牛河梁坛庙冢的发现,学术界认识到,红山文化在见证中华五千年国家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从1935年红山后遗址正式发掘算起直到2015年,红山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已经走过了80年的历史,大体上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约始于清末,终于1949年。这个阶段为红山文化的发现探索期。第二阶段始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约终于20世纪70年代末。此间是红山文化作为独立的考古学文化获得正式命名及其文化谱系编年得以初步确立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是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的第三阶段。此间是红山文化研究被正式纳入中华文明起源这一重大研究课题的时期。如今,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系列研究成果的取得,中国早在距今5000年前就已经进入初级国家文明阶段、红山文化代表了中华5000年文明的观点,遂渐成共识。  相似文献   
88.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格局与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弘扬古丝路文明先进文化,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生态文明,是协调丝路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格局的基础上,总结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提出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跨国共建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土壤、植被等重要生态要素存在明显的地带性梯度变化规律,生态背景总体较为脆弱,大气和水环境污染存在跨界传输的通道,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的实施,沿线地区人类活动将明显加剧,工业化、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将明显增强,部分地区脆弱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威胁不容忽视,需要各国积极行动,共同构建丝路生态文明。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的整体性和跨国迁移性特征,应尽快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合作机制,在共同应对全球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协同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沙漠化和荒漠化治理技术联合创新,加强水资源科学配置高效利用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合作,共同应对长距离污染物传输问题等领域率先行动起来。  相似文献   
89.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各中心城市也纷纷提出宜居、生态的发展理念。本文选取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前30位的中心城市为对象,基于城市经济、城建、民生、环境等方面若干相对性表征指标对城市宜居水平进行了分析,以期探讨中心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共性问题及不同城市间的个性差异,并为科学评价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有益实践。  相似文献   
90.
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第一次明确提出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目标,到“五位一体”,再到十八大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足以看出党和国家是站在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生态问题进行理性反思后,做出的重大决定。我们如何走一条既可持续发展,又绿色发展之路呢?从生态哲学的视角来把握“美丽中国”建设就将具有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