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1182篇
科学研究   31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9篇
综合类   89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在我国小额消费纠纷已成为一种大量发生的诉讼现象,应当根据此类纠纷的特点,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建立行之有效的小额消费者纠纷解决机制,包括给予和解或调解协议必要的法律约束力;赋予行政执法机关行政裁决权;建立专门的消费争议仲裁制度;设立小额诉讼法庭;完善代表人诉讼制度等。  相似文献   
92.
我国司法界应充分理解与把握和谐社会主义的理念,尤其在法院的刑事判决过程必须落实刑法的教育目的,正确适用缓刑制度。我国应以和谐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恰当地适用缓刑制度,从而化解更多的社会矛盾,体现政府人性化管理并真正达到社会更良好运行的状态。  相似文献   
93.
在中国刑事和解制度是一项新兴的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语境下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在中国,由于传统的刑事诉讼模式的限制,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面临着大量困难,需要解决刑事和解制度与其他相关司法原则的冲突,尤其是于刑法基本原则之间的冲突。尽管存在困难,但由于刑事和解制度本身的独特价值,能够平衡社会正义与个人权利价值之间的矛盾,因此该制度构建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94.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作为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刑法中具有全局性的指导作用。当一个行为被认定为犯罪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不仅能影响量刑,使得刑罚与犯罪相适应;在一些典型案件中根据犯罪可能判处的刑罚还可能影响定罪,从而做到罪责刑相适应。只有以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为指导,才能正确地进行刑法的适用解释,进而合理地适用刑法。  相似文献   
95.
国际刑事法院要求苏丹合作执行巴希尔逮捕令的事件反映出国际刑事法院存在着制度上的缺陷和不足:联合国安理会在向国际刑事法院提交情势时,应当明确选择一种国家与国际刑事法院合作的机制;国际刑事法院应当积极应对某些国家不履行合作义务的情况;如果要对非《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缔约方的国家适用规约第九部分中的制度,就必须对某些条款进行必要的修正。  相似文献   
96.
通过立法,建立和完善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对于保障人权、促进社会和谐、预防和打击犯罪、提高司法权威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为此,拟对我国刑事被害人补偿立法设计的相关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7.
商业贿赂作为我国目前十分普遍的一种犯罪,具有破坏市场竞争机制、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助长不正之风、损害公共利益的巨大危害。本文从更具体、更微观的角度,以大量的实例和数据显示了商业贿赂犯罪在新形势下的特征,有利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商业贿赂犯罪,从而可以更好的找出其原因,并制定相关的对策,以更好的控制商业贿赂犯罪。  相似文献   
98.
我国应当赋予检察机关民事公诉权,这是检察机关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也符合我国宪法的原则和精神,还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现实需要。赋予检察机关民事公诉权也是国外实践经验的借鉴。在具体设置民事公诉制度时,应当明确民事公诉案件的范围、条件、检察机关的地位和提起的方式,理顺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的几种关系。  相似文献   
99.
当前,商业贿赂普遍存在于各行各业,严重危害社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我国对治理商业贿赂犯罪高度重视,但对有关商业贿赂刑事政策理论研究的严重不足,影响了我国刑事政策在商业贿赂领域的具体落实。主要从刑事法角度界定商业贿赂犯罪的内涵外延,进而对商业贿赂犯罪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归纳其危害性,力求从刑事政策理论层面上对我国治理商业贿赂犯罪有所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0.
在非犯罪化思潮影响之下,未成年人犯罪领域的非犯罪化趋势在我国已经有所体现,这是对未成年犯罪人司法保护的新突破。实现未成年人犯罪领域的非犯罪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具体制度建构上,可以在实体法上减少未成年人罪名规定或规定未成年人特殊情形;在司法程序上,则应建立未成年人刑事和解与不起诉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