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124篇
科学研究   24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68篇
综合类   34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通过观察低氧运动前、后白细胞凋亡与计数的变化,探讨低氧运动对白细胞数量与功能的影响.方法:8名男子摔跤运动员在氧浓度为15.4%(相当于海拔2 500 m高度)的低氧环境进行75%VO2max强度功率自行车运动1 h,运动前和运动后即刻取静脉血(EDTA抗凝)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凋亡细胞和活细胞百分比,并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结果:急性低氧运动后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均显著性增加(P<0.01),分别从6.59±1.44增至10.64±2.97,2.16±0.69增至3.86±1.09;淋巴细胞中凋亡细胞从11.17%±2.65%增至18.84%±3.05%,活细胞百分比从88.37%±2.70%下降至85.67%±3.02%,两者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低氧运动可导致机体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增加,淋巴细胞中凋亡细胞和活细胞等比例变比.  相似文献   
62.
目的:研究不同强度低氧训练后大鼠脾NK细胞活性的变化,探讨不同强度、不同低氧训练方式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120只大鼠按照氧环境(常氧、高住低练、低氧)和训练强度(无、中和高强度)随机形成9种组合,中等强度训练5周,高强度训练6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测定NK活性。结果:训练强度、氧环境与训练强度的交互作用对NK细胞活性具有显著影响;常氧高强度训练能显著提高NK细胞活性,低氧和高住低练高强度训练对NK活性无促进作用;常氧、低氧环境下中等强度训练对NK活性无显著影响,但高住低练环境下中等强度训练会严重损害NK细胞功能。结论:低氧和高住低练环境下高强度训练不利于NK活性的提高;高住低练环境下长期中等强度训练会严重降低NK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63.
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采用递增负荷跑台运动及递增程度的低氧处理。应用酶联免疫检测、血气分析检测及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不同低氧方式运动对动脉血氧分压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探讨动脉血氧分压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动脉血氧分压随着低氧的介入及低氧程度的增加而下降,与此同时,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下降;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下降与动脉血氧分压下降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4.
目的在于探讨低氧及低氧耐力训练条件下肌球蛋白重链(MHC)转换的方式,了解低氧及低氧运动下骨骼肌微细组成的改变。方法:选取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常氧对照组(NC)、低氧对照组(HC)和低氧训练组(HT)。HC组和HT组动物均生活在模拟海拔4000米高度的低氧舱中,HT组进行跑台练习,28天后取浅层胫前肌。RT-PCR方法测定四种MHC亚型mRNA表达,SDS-PAGE方法测定各种MHC亚型蛋白表达。结果:低氧及低氧运动均使MHC-Ⅱa蛋白表达显著下降,MHC-Ⅱx和MHC-Ⅱb蛋白表达显著升高;低氧影响MHC基因表达为MHC-Ⅱa mRNA显著升高,MHC-ⅠmRNA不显著下降;低氧运动使MHC-Ⅱb mR-NA显著升高。结论:低氧及低氧训练使MHC蛋白和基因表达慢型向快型转化。  相似文献   
65.
This study extends the research of the third-person effect by examining the effect of time span of media message on perceptual and behavioral components of the third-person effect. Using a survey of Hong Kong residents, the study explores perceived media effect of the news coverage of a short- and a long-term issue and the predictor of intention to take action to reduce negative effect. The results revealed no third-person effect by the short-term messages and the reverse third-person effect (first-person effect) by the long-term message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perceived media effect on self and others (third-person perception) produced by the messages of the short- and long-term issue. 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 perceived media effect on self is a stronger predictor of intention to take action to reduc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short- and long-term issue than the third-person effect.  相似文献   
66.
Informed by a strain theory perspective, this study utilizes data on adolescent exposure to violence (AEV) from a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national household probability sample that originally consisted of 1,725 respondents, first interviewed as adolescents in 1977 and last interviewed in middle adulthood in 2003. Findings from bivariate correlations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indicate that AEV is associated with both adolescent and adult illicit drug use, but some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EV and adult illicit drug use becomes nonsignificant when controlling for adolescent illicit drug use. Specific types of AEV associated with adult illicit drug use differ by gender. Implications, limit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67.
不同速度高速列车车外噪声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基于声源识别,得出车外噪声分布特性及场点主要噪声源。创新要点:1.研究高速列车噪声源强特性及频谱特性;2.揭示不同速度下不同声源频谱变化规律;3.分析车外声场场点噪声变化规律及主要声源。研究方法:1.利用车外声源识别系统(图2)分析高速列车声源分布规律及频谱特性;2.利用声源的垂向(图10)分布研究不同声源在各频率下垂向分布规律;3.利用场点声源与速度的拟合关系(图16)研究场点主要噪声源。重要结论:1.高速列车车外噪声源主要分布在轮轨区域、受电弓和车间连接区域;2.轮轨区域噪声包括滚动噪声和气动噪声,在各频率均为最显著声源;3.在整个列车高度,轮轨滚动噪声对总噪声贡献率大于气动噪声;4.车外场点噪声主要频率为630-2500Hz,主要来自轮轨滚动噪声。  相似文献   
68.
骆善民 《科教文汇》2014,(5):193-194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如何协调好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本文就学习目标如何表述和展示,如何用情景材料教学,帮助学生领悟,如何将学生的学习问题暴露再教学,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9.
高原或低氧训练提高平原运动能力非血液学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揭示在低氧或高原训练后,平原运动能力提高的主要机制是红细胞数和质量的增加引起的最大摄氧量提高。但低氧训练提高运动成绩除了血液学机制外,还可能经由非血液学机制获得:可能是由HIF-1在分子水平上所驱动的各种反应,也可能包括训练效率的提高,涉及到肌细胞内生物能和能量置换过程的偶联,从而引起线粒体效率提高以及肌肉pH调节和缓冲能力的增强等;还可能与骨骼肌内UCP3含量的变化有关,UCP3含量变化可影响跨线粒体膜的质子漏和氧化效率。综述了低氧训练引起运动成绩提高的非血液学机制,以期为丰富低氧训练方法和相关科学实验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肥胖儿童少年红细胞膜PS外翻水平和ATP酶活性及运动减肥干预对其的影响.方法:对64名肥胖儿童少年(按体脂百分比分为轻、中和重度肥胖组共3组)进行4周有氧运动减肥,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红细胞膜PS外翻,干预前后进行血脂、PS外翻及Na K+ - ATPase和Ca2+ Mg2+- ATPase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运动干预前轻度肥胖组PS外翻与其他2组肥胖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HDL仅在轻度组和重度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运动干预后Na+ K+ -ATPase活性显著增加(P≤0.05),CE2+ Mg2+- ATPase活性虽有增加,但未呈显著性水平;运动干预后PS外翻虽然有所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脂代谢紊乱的初期,膜PS外翻可能比血脂指标更能体现肥胖的发展.有氧运动减肥能显著增加红细胞膜Na+ K+ - ATPase活性,改善红细胞膜PS外翻水平,但后者对运动干预的效应滞后于血脂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