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3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9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反讽是简·奥斯丁小说《傲慢与偏见》最显著的特征。言语反讽即反语主要体现在诙谐的人物对话中,它对人物性格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回应理论从认知角度研究言语反讽,突出了反语在塑造圆形人物中的作用,同时进一步证明了语言学理论应用于文学文本分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2.
20世纪70年代以来,试图从新的视角描述、阐释反语的理论层出不穷,但有较大影响和说服力的是Sperber&Wilson(S&W)关联理论框架下的反语回应理论,他们一反传统的语义或语用替代法,从心理、认知和语用相结合的角度对反语的生成和理解进行全新的动态的研究。本文首先简单回顾传统语用模式中较为典型的反语研究理论,分析其不足,再通过实例详细阐释S&W的反语回应理论,以说明其理论在反语生成和理解方面研究的突破性。  相似文献   
93.
二十世纪末中国散文史上的奇观--老生代散文(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生代散文是中国当代散文文坛一个令人瞩目的亮点。一批活跃在20世纪最后20年的老年散文家,在他们的人生暮年,又创造了艺术生命的辉煌,为20世纪的散文文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散文展示出学者、作家所特有的历史哲学;他们学贯中西的丰厚学养,对当代文化本体散文的回归具有奠基之功;面对生活给他们带来的磨难,他们通达洒脱、俯仰自如。无论在文化人格架构方面还是艺术特质方面,都是后来者的典范。他们的散文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文本资源。  相似文献   
94.
反讽是刘震云写实小说的一大特色.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这一特色进行分析:(1)刘震云写实小说中反讽手法的具体运用情况;(2)其作品反讽现象产生的原因与其蕴涵的内在精神,以此对刘震云写实小说的反讽特色进行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95.
本文从3个方面探讨了小说《红色英雄勋章》的艺术价值:1.用反讽的手法抨击亨利的自夸、自怜、怯懦、欺诈等。2.用动物的意象表达作者对战争的态度:战争是残酷、荒谬的。3.用心理描写展示主人公在战场上的各种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从而揭示了战争使人丧失理智,丧失人性。  相似文献   
96.
自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以其批判和解构的姿态进入比较教育领域,其理论和主张一直处于争论中。针对比较教育领域内两位后现代主义者的文献进行的分析表明,一方面,后现代的比较教育研究不可避免地具有反讽性:(1)其对传统元叙事的完全否定使精确描绘世界成为不可能的任务,从而导致比较教育研究丧失了必要的立足点;(2)其极端的相对主义态度使比较教育研究失去了实质性内容和意义,从而颠覆了学科本身的合法性。而另一方面,后现代的批判姿态为现代化的比较教育研究范式提出了启示:比较教育研究的理性应该重返现实生活;比较教育研究活动应该承认关于教育的知识的多元化和复杂性,而在面对这种多元化和复杂性时,人的理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7.
从文本出发,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在叙事艺术上的三个亮点:尼克角色的出色设计,具有结构故事的双重功用;反讽手法的巧妙运用,多层面传达出作品的深刻意蕴;叙事视角的富于变化,扩大了作品的时空广度和信息容量。  相似文献   
98.
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素材的《长恨歌》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但对它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文章紧紧围绕“恨”字,对诗的主旨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99.
反讽:现代小说一种特殊的叙事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小说区别于古代小说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叙事方式的改变。其中,反讽叙事,就是一个特殊的例子。在反讽叙事文本中,作者运用设置超叙述层、启用不可信叙述者、以及隐含作者与叙述者演双簧等表现手法,使故事表层叙述与深层内涵构成强烈的反讽,有效地扩张了文本的意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这是一般叙事方式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0.
长期以来学者们一直将讽喻视为一种装饰性的修辞手段,但认知语用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讽喻实质上是一种认知交际行为。本文尝试性地在认知语用学的核心理论———关联理论的框架中探索讽喻的本质及其发生和理解的过程,以期对这种人们习以为常的话语现象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